中央一号文件:“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发布时间:2018-02-06   来源:环保在线

美丽乡村

北京时间,2018年2月6日,农历腊月21。春节的脚步近了,更近了。


就在全国人民的思乡之情开始满溢之际,中央一号文件带来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一时间聚焦无数。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作为人们情之所牵,梦之所引的地方,“家乡”理应是一个温暖的词,而不是充斥着堆积如山的垃圾,黑得发臭的河流,满地的禽畜粪便,被农药污染的土地,或者招惹蚊虫的农厕。


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意味着,“美丽农村”建设的标准又一次提升了。而在此之前,其实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各乡镇积极创新垃圾分类方案,构建和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加大垃圾焚烧厂建设,引进更高端的垃圾处置环保设备等。


目前,东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的基本覆盖,偏远或经济条件不够的一些地区,也开始从干净整洁入手,逐步推广。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长制、湖长制的纵深发展给水系生态治理和修复带来了更多可行性。


此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力度加大,我国紧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推广农业生态节水,都是保水的有效措施。紧跟着,水系协同治理,河塘清淤,天然林保护等措施都将接踵而至。


针对农业畜禽养殖业,我国2017年全年的“散乱污”排查行动成绩斐然,尤其是中央环保督查向各地区提出的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整改意见,大面积改善了中小规模养殖场的环境。


而且,随着“种养结合”、“粪污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宣传教育的深入,各类沼气池、干燥设备、有机肥制造设备等项目的引入,清洁养殖为家乡增添了更多“绿”。


针对土壤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一直是重点,例如农田的地膜,喷洒的化肥、农药等。更加突出农村环境问题治理,需要从农业绿色发展开始。


就像前面提到的畜禽养殖一样,化学品减量,地膜替代和回收,推广有机肥还田,致力于土壤修复,甚至于退耕还田的措施已经开始加紧部署。


针对农村户用厕所问题,无害化改造是关键,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农村垃圾治理情况类似,东部地区改造进程较快,中西部略有欠缺,偏远地区则是在迎头赶上。


早在2017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就在全国农村厕所污水治理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到2020年,我国农村厕所污水治理率要达到70%以上。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继“美丽乡村”建设之后,中央一号文件带来了“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新口号。未来,乡村经济发展有了顶层设计,生态补偿,更有了自强致富的新道路。


近年来,为了支持乡村绿色经济发展,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成为重要手段。


目前,上下游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成型,森林碳汇市场化补偿制度纵深挺进,重点长江流域禁渔补偿政策也开始了探索实践。


业界分析,财政优先保障农村生态利益,加强乡村“生态美”建设金融支持,其导向性已经非常明显。


要说吃上“生态饭”,光靠政策补贴,生态补偿显然是不够的,“自富”才能真正走上“绿色引领发展”的正轨。


目前,一部分乡村已经开始先试先行,例如生态旅游业的兴起。现代人越来越看重,蔬菜有没有农药,稻米产自哪里,给你一场农家乐,来一次纯天然的味觉盛宴,是不是亮点十足?


有用餐厨垃圾制有机肥种菜,种花的,就有在自家安装户用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的。


分布式光伏与扶贫政策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当下最时兴的“光伏助农”工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给自己建一个屋顶光伏银行,养老”。一次性投资,有补贴,基本保持稳定收益20年左右,真实案例:每户每年收益在2500到3200元左右。


当然,这只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产业兴旺”仍要靠更丰富的生态产品供给和服务链的成熟。


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现代农民,坚持走一条绿色兴农道路,合理开发生态经济潜力,开创循环可持续致富道路才是根本。


也就是如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所言,“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