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召开攻坚强化督查新闻发布会:坚决反对督查前提前把企业都停了、都关了
发布时间:2017-09-02 来源:企事业环保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企事业环保
小提示:欢迎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进入环保智库,该智库收藏了新司法解释等,可以查阅环评分类。
危废处置去向不好找?超低排放和脱硫废水零排放太贵?VOCs治理咋弄?高浓废水咋处理?环评手续繁琐?请加微信eprens
环境保护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实录
环境保护部9月1日上午召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主持发布会。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2017 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全力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是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改善环境质量,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推动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能源局等十部门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六省市人民政府,决定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攻坚行动坚持问题导向,把稳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成果和高架源稳定达标排放作为坚守阵地,把压煤减排、提标改造、错峰生产作为主攻方向,把重污染天气妥善应对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强联防联控,严格执法监管,强化督察问责,加强信息公开,动员全民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实施范围包括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主要目标是:全面完成《大气十条》考核指标。2017 年10 月至2018 年3 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
为了确保实现攻坚行动目标,环境保护部等十部门和六省市制定了攻坚行动总体方案,提出了11方面32项重点工作任务,和9项保障措施。同时,制定出台了强化督查、巡查、专项督察、量化问责、信息公开和宣传等六个配套方案,对攻坚行动作出系统部署,打出一套“组合拳”,建立长效机制,以钉钉子的精神推进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切实打好蓝天保卫战。昨天,李干杰部长主持召开了贯彻落实攻坚行动方案工作座谈会,对攻坚行动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
下面,请大家提问。
中央电视台:过去我们认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在大型企业,这次为什么要把督查重点放在“散乱污”上?
田为勇:近一段时期,大家比较关注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说过去环保部门一直对大企业,高架源,污染物达标排放等工作抓的很紧,今年怎么突然抓“散乱污”了。“散乱污”的概念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并且明确是在一些特殊的行业和一些领域。归纳起来有几个特点:一是散乱污清理整治确定范围是京津冀“2+26”城市;二是主要针对涉气散乱污行业;三是散乱污企业存在违法违规、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超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问题。这些特点都是文件当中非常明确的。
“散乱污”问题的整治既是“蓝天保卫战”的需要,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更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一是从依法治国角度来说。我们要全面清理整顿这些散乱污问题。大家都知道,新的《环保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都明确规定了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而且对强化监督执法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一个方面,企业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从执法角度要体现执法公平。人人要守法,人人要维护法律的尊严,法律面前是一视同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环保角度来说,要求我们严格履行监管职责,我们既反对不履行职责、疏于监管,又坚决反对不正确履行职责,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都不是依法治国的要求。
二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散乱污企业工艺技术落后,没污染治理措施,生产成本低游离于监管之外,在市场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强化督查就是要督促地方严厉打击这些违法违规企业,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让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提标改造,真正实现良性的发展,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三是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角度来说,工业污染源分两大类:一类是重点污染源(大中型工业企业),另一类是散乱污企业。通过前几年的严格执法,大企业的守法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重点污染源2016年年初达标率70%左右,到了年底接近97%。今年怎么样?1到8月份,基本稳定在97%左右,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已趋于稳定。
对这些散乱污企业没有任何治理设施,超标排放,严重污染,过去没人管。其污染问题越来越明显,在部分地区已经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整治散乱污企业,就是对不符合要求的,该淘汰关闭的坚决淘汰,能够提升改造,完善治理设施的,督促整改。我想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会是一个重大的调整。
另外,就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对这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是“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又是一个重要的瓶颈。环境保护是涉及到绝大部分公众利益的民生,是最大的民生,我想这个大家应该有共同的认识。
路透社:我们注意到,在中央环保督察过程中,有一些市场产品价格出现波动,有行业内人士认为和环保督察有关,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刘长根:这个问题分两种情形:一是在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以后,地方借势借力,切实推动一批依法依规应该解决而平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包括山东、四川、西藏和新疆等省份,这方面力度都很大。早应该解决的问题,比如明显违法违规,明显应该关停的作坊、污染源等,这次借势借力解决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是鼓励的。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督察,地方能够形成长效机制,不要等督察组去了才行动,要加大平时工作的力度。
第二种情形,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基层党委政府由于担心督察组进驻后发现问题,追他们的责任,所以提前把企业都停了、都关了,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可能影响短期的、局部的产品供应,这是乱作为,我们坚决反对。
第四批督察进驻前夕,我们得知成都市一些餐馆无故停业的消息后,即请督察组立即与当地政府沟通。成都市高度重视,立即发文明确相关要求,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我记得第一批督察,我们在河南省反馈的时候,就讲到在河南省有的地方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应对督察,实际就是这个情况,我们也及时做了纠正。
刘炳江:我想补充一下,现在一些人喜欢以环保的名义说事,环保站在道德至高点,什么事都往环保身上说,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决定的,是综合原因的,不要总是往中央环保督察和制定秋冬季攻坚往这方面引。
声明: 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图频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企事业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