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委开展高精尖系列政策培训
发布时间:2018-01-26 来源:北京科技政策宣讲团
1月26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市科委组织开展了高精尖系列政策培训,为市科委系统人员介绍十大高精尖产业政策。
培训共分上下午两场,邀请了市经信委科技标准处处长仝海威,市科委双新处处长许心超、电装处处长曹岗、高新处处长王金勇、双新处副处长王红梅,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韦瑾等,分别解读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医药健康产业、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科技服务业”等十大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的编制背景、主要思路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对首都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指示新要求。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握“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深入实施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努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高精尖产业是具备高投入强度、高产出、高附加值特征(高),以集约化、低碳化为主要发展方式(精),具有自主的,符合国际先进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的核心产业(尖)。
为进一步做好北京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北京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十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分别编制了指导意见,并于2017年12月发布实施。
十个产业指导意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坚持顺应产业演进规律,在深刻把握“两个关系”基础上,贯彻落实“六个方面”发展要求。十个产业指导意见,立足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发展水平的根本要求,以创新驱动为导向,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着眼于为产业升级定方向、立标准、指路径,回答北京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产业、重点发展什么技术、以及怎么发展的问题,为全市产业的新发展提供“路线图”,为企业的新发展亮出“信号灯”。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努力实现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值规模达到13959亿元的目标。建立人工智能研发优势,形成大数据创新业态,提高云计算供给能力,提升网络空间安全话语权,引领第五代移动通讯(5G)相关技术发展。
2、集成电路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发展基础良好。我国对集成电路的需求量稳居全球1/3,自给率不足10%。北京市是我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全国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发展”,把集成电路产业放在重点聚焦发展的十大领域的首位,以求实现突破。
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努力实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核心设计技术创新突破,促进以先进制造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提高装备材料自主配套能力。
3、医药健康产业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十大重点领域,提出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
到2020年,医药健康产业努力实现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新药研发能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创新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更加绿色,单位产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产值规模达到2250亿元的目标。将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实施重大发展专项,培育发展新兴业态,积极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质量水平。
4、智能装备产业
2016年,北京装备产业规上企业总产值2208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为1.1%,研发创新实力雄厚,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排名第二。
到2020年,智能装备产业努力实现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形成5至7家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公共平台,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领域培育一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1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值规模达到1700亿元。将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高端能源装备、特色智能专用装备等方向。
5、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基础良好。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产值294亿元,涉及企业123家,节能环保产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034亿元,涉及企业474家。未来将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高端发展,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扩大节能环保市场需求,营造公平开放市场环境。
6、软件和信息服务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全球软件和信息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成为产业发展亮点。2016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达7287.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5.2%上升为2016年的10.8%。
到2010年,将努力实现进一步巩固并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基本形成与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创新型产业发展格局。
7、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规模居国内前列,推广应用增长快速,2016年本市电动汽车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截止2017年底,我市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达17.1万辆,其中2017年新增6.6万辆。
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市场主导、坚持突出重点的发展原则,增强新能源智能汽车创新能力,构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体系,促进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努力实现技术大幅提高,整车引领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特色化、集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新能源汽车管理和数据中心,检验检测和分时租赁等服务业态优势明显。
8、新材料产业
发展新材料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对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
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加快关键战略材料研制、突破核心装备与关键工艺技术;培育高端产业,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打造高端新材料企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发展新材料科技服务。
9、人工智能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科学家引导技术方向、巨头加速生态布局、高校跨界创新模式、三类人工智能芯片成为竞争焦点、政策先行推动应用的特点。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基础深厚、聚集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过半数的人工智能骨干研究单位,拥有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地区投融资规模也位居全国首位。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坚持创新引领、坚持融合发展、坚持协同开放的的基本原则。
到2020年,努力实现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创新生态体系基本建立、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将进一步建立人工智能创新体系,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快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重点搭建创新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转化。
10、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国内外市场需求深刻变化的新机遇,有助于优化地区创新创业环境。
发展科技服务业要求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培育高成长企业、涌现创新性企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服务业收入达1.6万亿元。要着力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壮大提升工程技术服务业、做优做强研发服务业、做精做深设计服务业、积极发展创业孵化服务业、着力培育科技推广与技术转移服务业、加快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持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服务业。
本文由“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号原创,资料来源北京市科委。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否则一律举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1361133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