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打造超千亿级产业

发布时间:2018-01-17   来源:北京科技政策宣讲团


国务院印发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要引领支撑首都“高精尖”经济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能源等产业领域实施八大技术跨越工程,重点突破高性能计算、石墨烯材料、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最新的一组数据,显示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在培育成为、超千亿级产业、助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令人惊叹的“加速度”。


“十一五”末,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总体规模不到400亿元,而到2016年末,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总体规模已达1433.8亿元,年均增速16%,销售利润率在全国主要医药工业省市中连续十三年排名第一。

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了北京市新千亿级产业,在支撑北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北京市积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战略布局,更离不开以北京市科委为代表的各委办局的重要推动作用。


北京市科委作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近年来通过牵头实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专项工作,构筑了从汇聚创新人才,到推动创新落地,再到优化政策环境及营造良好氛围的全过程政策体系,优化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为主导产业培育添油助力。


汇集创新人才


聚焦引领性前沿领域,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汇集各方面支持引导政策,吸引和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创新人才,优先支持具备相关学术领域国际影响力和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专家团队——这是北京市科委促进生物医药研发和人才汇集的重要方向。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钱不是最重要的,政策才是关键。而北京在这方面有优势。”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回到北京创业时,北京科信美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海脱口而出。


严海,在纽约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于1994年加入安进公司大分子药物研发团队,担任蛋白药物研发科学总监。在安进公司工作的18年期间,参与多个拥有全球专利的产品开发。2014年,严海回国创办了北京科信美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科信美德公司的全球首个针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抗体药物研发平台,已成功地开发了胰高血糖素受体抗体AMG477,并已在美国启动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试验。该项目的临床开发成功,将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一个崭新的药物治疗方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得益于北京市优越的创业环境,成立于2011年的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超强的人才创新团队。目前百济神州拥有近140人的研发团队,大部分人曾在辉瑞、拜耳、葛兰素史克等国际制药巨头从事药物研发。其中有10年以上制药工作经验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20%。

在起点高、国际化水平高、研发策略高“三高”团队的带领下,百济神州公司在北京开展了全球意义上的创新,专注于开发靶向和免疫肿瘤治疗药物,在研产品全部为自主研发,并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百济神州公司共汇集了国家“**计划”3人,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人才5人,北京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


“百济神州公司之所以能吸引人才汇集,与北京市的人才政策密不可分。北京市在人才引进、户口落地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帮助。”百济神州公司政府事务经理宁宁介绍说。


推动创新落地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已形成“三位一体”的科技工作布局,分别是以十大前沿方向为重点的生命科学前沿板块、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为重点的生物医药板块和以“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板块。三大板块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实现科技惠民的总体目标。2011年至2017年,市科委累计投入科技经费12.9亿元,带动企业等创新主体研发投入百亿元,累计支持课题370余项,品种研发类课题中90%为1类新药或III类医疗器械,创新程度较高。


“十二五”期间68个创新药品获批临床,25个创新药品获批上市,品驰医疗脑起搏器、爱康宜诚“3D打印人工髋关节”、爱博诺德非球面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天智航智能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等一批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浦润奥治疗c-Met异常非小细胞肺癌小分子靶向药伯瑞替尼、凯因科技治疗丙肝靶向抗病毒药物NS5A抑制剂、五和博澳国内首个治疗糖尿病创新中药桑枝总生物碱胶囊等一批在研品种,有望在“十三五”期间陆续上市,支撑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百济神州公司生物标志物与转化研究负责人沈志荣,入选2012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志杰,入选2014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而在今年,得益于北京市科委为科技新星人才搭建的交流平台,沈志荣与王志杰开展了研发合作。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致力于促进青年科技骨干成长,十分注重交叉学科合作。通过组织各类研学活动,激发了青年科技人才间的跨学科合作与交流的热情,萌发出多项具有创新性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合作课题。

2017年9月,王志杰和沈志荣基于各自的研究方向,入选了2018年度科技新星交叉合作项目,将开展“T790M突变型肺腺癌经三代EGFR-TKIs耐药后抗PD-1治疗优选人群的鉴定”相关研究。


“早在2012年入选科技新星计划的时候,我就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项目资助,开展了PD-1单抗BGB-A317分子标志物的研究。”沈志荣介绍。


而就在不久前,百济神州公司的在研产品PD-1单抗BGB-A317,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肿瘤。


BGB-A317是一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属于一种被称为“免疫关卡”抑制剂的新型肿瘤免疫制剂。2015年6月在澳大利亚启动临床试验,并在全球其他地区同步开展临床试验申请。2015年底通过了美国FDA的新药研究申请审评,成为中国自主研发和本土生产的大分子药物中第一个获得美国临床试验准入的项目。截至目前,BGB-A317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五个地区获得临床试验许可。


市科委的项目,对动辄投入上亿元的新药研发来说,虽然数额不大,但却是企业研发工作的种子基金,对后续项目的培育具有巨大的作用。百济神州公司生物药研究首席总监李康博士表示。


而今,百济神州公司共有4个试验性药物进入在研管线。除了BGB-A317新药已获得临床试验许可,另有BGB-3111新药正在全球和中国进行注册试验,包括3期头对头试验。


另外,在市科委等单位支持下,百济神州公司建立的转化医学平台进行跨学科研究,包括药物化学、生物制药开发、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分子遗传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及体内药理学,以便创造最优药物组合疗法,为肿瘤患者带来帮助。


优化政策环境


生物医药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和国家安全,同时,医药行业本身也易受行业政策影响,因此,积极的政策环境能够加速该行业的发展。


2010年,市科委牵头实施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北京市科委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关村管委会、市投资促进局等部门成立工作组,通过调研咨询、链条梳理、问题分析,凝练出“加强支持企业创新研发、完善协同创新平台环境、加强市场端与创新端政策衔接保障、促进产业空间集聚特色发展”等四个方面重点工作,制定“跨越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各部门推动落实。

康辰药业公司是首批跨越发展工程企业,也是跨越发展工程领军企业,十多年来见证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是跨越发展工程实施的获益者。“通过跨越发展工程的政策宣讲、落实,引领企业更好地发展,为企业排忧解难。在人才引进上主动服务;在技术服务上帮助企业召开专家论证会,使企业少走弯路;在国际会议上为企业搭建平台,帮助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速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等。”王锡娟如数家珍。


“北京市的政策很人性化,帮企业做了很多实事,比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设立扶持资金、引进创新人才的补贴等政策,为企业的发展加油发力。”北京科信必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锦刚介绍说,北京出台的很多政策法规,对这个行业的帮助很大。

科信必成公司是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和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联盟成员单位。“企业不能单打独斗,联盟对我们的帮助很大。”王锦刚说,“联盟能够将产业链上的企业实现优势整合,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一方面推动好的科研成果在联盟内孵化。”


近年来,市科委还大力推动政策跨部门联动,筛选重点创新品种,向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荐,加强上市审批、产业化落地等方面的衔接支持;协助招标、医保目录等政策部门加强对京产自主创新产品的政策倾斜,发挥本地市场的刺激拉动和辐射示范作用。“十二五”期间,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共同推动88个创新医药品种纳入北京市医保目录;通过招标采购,使京产药品本地市场份额从8%提高到13%以上,极大助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进一步深化“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药品跨区域生产试点”等12条政策实施;争取审评审批绿色通道政策对北京企业和品种的支持;鼓励本市临床药理基地积极承接创新品种临床试验,积极采购使用京产创新品种等。


同期《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北京将继续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质量和规模,加强医药服务业与医药制造业协同,逐步完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体系。


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北京将培育3—5项引领世界的生命科学领域原创性前沿技术;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创新引领企业;推动1—2个生命科学领域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


营造良好氛围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特点,符合北京产业功能发展定位,是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


目前,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在空间布局已形成“一南一北”的格局,“南部”以亦庄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的高端产业基地,“北部”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中心。一南一北产业聚集区承载了80%的产业份额

同时由市科委主办的“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至今年为止已经举办了21届,已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行业主管部门、海内外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等对接交流的重要平台。王锡娟介绍:“康辰公司成立至今已经快20年了,可以说是伴随着这个论坛而起步并逐步成长起来的企业。这个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综合性强、专业化高的载体,论坛对于推动北京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这个论坛我们几乎每年都参加。”北京赛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骉也对市科委的工作赞誉有加。“今年,我动员我们公司所有研发人员,都来参加论坛的专题活动。”


马骉说,论坛给企业、给北京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了世界最前沿的医药科技动态,展示了全球最新创新药成果,提供了国际尖端的交流平台,解读了世界、中国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政策,探讨了生物医药企业关注、关心的各类问题。


市科委下一步工作重点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科委将重点持续培育“领跑”式源头创新,吸引汇聚顶尖人才,构建有利于创新研发和企业发展的优越环境,推动原创性发现不断诞生、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效益不断释放,使北京成为生命科学和新药研发创新策源地,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争取到2020年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800亿的目标夯实基础。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跨越发展工程”已完成三期工作布局,将继续培育创新品种。其中重大新药研发重点布局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创新药物临床研究、重大仿制药一致性BE试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重点布局数字化、自动化高端医疗设备、高端人体内植物及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共性核心部件。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内容编辑:北京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