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科技合作再掀高潮——“第八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在北京开幕

发布时间:2017-11-15   来源:北京科技政策宣讲团


11月14日,第八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北京举行了开幕仪式。14日—17日,合作周在北京、成都、贵阳三地同期举办。


中意创新合作周开幕式


本届合作周由中国科学技术部和意大利教育大学科研部共同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意技术转移中心)、意大利科学城、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揭牌仪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意大利教育、大学与科研部部长瓦莱里娅·费德莉,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阴和俊,意大利航天局局长巴蒂斯通教授等中意双方重要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许强主持。


万钢在讲话中对进一步推动中意科技创新合作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把握战略机遇,不断扩展合作空间。今年2月在双方领导人见证下签署的《中意面向2020的科技创新合作战略规划》,总结了中意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成果与经验,梳理了双方的优势资源和领域,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中意创新合作水平。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合作可持续发展。希望双方充分利用混委会合作机制,做好中意创新合作的顶层设计,确保各领域合作的稳定、可持续开展,打造更多合作增长点,提高利益契合度。目前,中方正在研究制定专门针对意大利的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打造中意科技合作新格局。


三是深化合作模式举措,推动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依据双方需求定位,研究推动中意技术转移中心、设计创意中心、电子政务中心建设。通过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服务中意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引导支持双方共建技术成果转移平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完善双方联合资助机制,进一步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围绕区域产业创新需求,支持面向中意科技创新合作的国际合作基地,集聚双方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创新高地。


四是加强科技人员交流,深化两国人民友谊。两国政府应继续鼓励和支持两国科研人员和创新创业者,尤其是青年人,以多种形式互访交流;应鼓励和支持两国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开展深度科研合作。

 

瓦莱里娅·费德莉表示:多年来中创新合作取得了成效,中之间的创新合作增进了两国科技领域的理解与互信,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友谊;中双方在创新合作上的务实工作,助推了两国企业的发展共赢。希望未来中双方能进一步深化在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阴和俊在致辞中表示多年来,北京与意大利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2010年,中意两国政府共同推动成立中意技术转移中心以来,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北京市承担了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运行工作,通过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搭建一系列合作平台,推动两国企业进行技术对接4400余项次,达成合作意向600多项,其中有很多项目在北京落地生根,有力地促进了北京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当前,北京市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紧紧围绕“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将竭尽所能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搭建更广泛的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国内更多的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与意大利等国际伙伴开展创新合作,促进更多优秀的科技创新项目在中国开花结果。 

巴蒂斯通在致辞中表示意中航天合作由来已久,宇宙空间是两国拥有无限合作机遇的新的“丝绸之路”。双方以地球月球观察系统、深空探测、卫星大数据及服务为基础的合作领域,将对两国空间经济做出十分可观的贡献。




第八届中意创新合作周以“中意携手,创新共赢”为主题,聚焦重点领域、聚焦前沿技术、聚焦民生关切、聚焦创新合作。三地会场共吸引了来自北京、河北、山东、上海、重庆、江苏、辽宁、山西等20多个省市的1000多家机构参会,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40余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70多家研究院所,华为、中国普天、中国重汽集团等众多企业参会。中方参会代表2200多人,意方参会代表220多人。合作周以高端论坛、分领域平行专场、项目对接、创新成果展览展示以及实地考察交流五种形式展开。


开幕式上举办了中意科技创新合作贡献奖颁奖仪式、中意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中意众创空间揭牌仪式、中意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示等活动,还为六名意方获奖人颁发“中意科技创新合作贡献奖”奖牌,用以表彰他们近年来为中意两国科技创新合作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意众创空间”、“中意机器人与先进制造(2+2)联合实验室”、“中意基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合作协议”、“明城墙文化科技创意区”等重点合作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现场签约。


在本届合作周期间,中意双方代表将在生物医药、文化科技、可持续发展与智慧城市、新一代通信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智能制造、设计与创意产业等20个细分领域专场会议进行深入研讨。两国代表将进行600多项次的项目对接,预计可达成120余项合作意向。


2010年以来,中意创新合作周轮流在两国举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七届,共吸引4000余位中意代表参会,成为链接中国与意大利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有效推动了中意两国科技创新与合作。

 


延伸阅读



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情况

一、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背景


自中意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1978年签署以来,中意科技合作规模逐步扩大,已成为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10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意期间,与时任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共同发表了《中意关于加强经济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并提出了建设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的初步构想。


同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再次访意,与意大利公共管理与创新部部长布鲁内塔签订了关于共建“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的协议,并确定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意大利创新技术推广署具体承担该项工作。


2011年4月,万钢部长和布鲁内塔部长共同为中意技术转移中心揭牌,自此,中意科技合作交流史上这一里程碑式的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中意技术转移中心通过举办品牌活动、推进务实合作、开展人才培训与交流等形式开展平台建设,中意创新合作周是知名品牌活动之一。


二、中意创新合作周


中意创新合作周自创立已举办七届,每年轮流在中意两国举办。今年在中国北京、成都、贵阳三个城市举办第八届中意创新合作周。活动通过高端研讨、项目路演、技术对接、展览展示、实地考察交流等形式搭建创新资源对接平台。


前七届合作周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农业与食品安全、绿色化工、中医药、半导体照明等双边创新合作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累计参会代表4000余人,共推动双方企业进行技术对接4400余项次,达成合作意向600多项。


三、中意众创空间


2016年10月,第七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在意大利举办期间,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与意大利教育大学和科研部长贾尼尼共同提出建立中意众创空间的倡议,并初步确定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和意大利科学城具体承担该项工作。


目前,市科委与意方形成了《共建中意众创空间谅解备忘录》草稿,并起草了《共建中意众创空间实施方案》,已报送科技部合作司。同时,市科委积极推动启迪、海置科技等孵化器作为中意众创空间的承接单位,设立技术型或服务型众创空间、具体开展中意两国间创新创业及产业化服务。启迪、海置科技所承担的中意众创空间在第八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开幕式上举行成立仪式。


四、推动北京市与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深化科技创新合作


2017年2月22日,在外交部和科技部的共同组织下,北京市人民政府与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政府签署了《科技创新合作谅解备忘录》。


该谅解备忘录明确了双方将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遗产保护、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通过组织人员交流互访,为企业进入对方市场服务,开展联合研发及联合示范应用,共建联合实验室或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讨、科技展览展示和科技成果推介等活动,开展中意创新合作周等科技交流和技术转移活动,开展创新创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


五、开展人才培训与交流


2017年初,中意技术转移中心与意大利先进制造设计与研究学院(D.RE.A.M)共同设计并开展了第一个中长期中意人才培训与交流项目——先进制造设计与研究学院高等教育项目。此次培训设有8个月高等教育课程,覆盖多种技术应用领域,如数字制造、先进制造、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等。


六、组织产业集群互访、推进务实合作


通过组织中意产业集群进行互访交流和技术对接,中意两国科技园区、企业等负责人增进了理解与互信,对深化务实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7年4月在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的牵头组织下,山东省科协及高新园区的企业赴意大利开展访问及项目对接活动;2017年9月意大利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访问北京,通过中意技术转移中心与中关村双创服务机器人联盟、科技自动化联盟及清华机器人联盟、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单位进行了深入的对接与调研。


七、中意技术转移线上互联互通平台建设


中意技术转移线上互联互通平台在2011年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发布两国科技发展动态、技术供需信息,以及进行活动宣传等。


近期,鉴于中意创新合作周的规模及影响力增大、参与机构越来越多,对活动注册、项目预对接要求也越来越高,中意双方正在共同改造、升级该线上平台,将统一活动宣传、统一注册模式、统一信息构架以及共享后台信息,以实现项目信息实时更新与对接,进一步发挥中意技术转移线上互联互通平台的关键作用,推进两国科技创新合作。




版权声明

       本文由“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号原创,资料来源于北京市科委。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否则一律举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想了解更多资讯,快来加入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