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优化营商环境 让科技创新的土壤更“肥沃”
发布时间:2017-10-16 来源:北京科技政策宣讲团
编 者 按
优化首都科技创新环境,营造服务更加精细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也是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落实已有创新政策,研究探索新的试点政策,让北京成为创新人才首选地,成为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北京市科委不仅给予刚起步的高校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经费的支持,同时还为大家搭建交叉学科以及学术共享的有效平台和交流纽带,为我们在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思想和技能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今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闫东鹏入选2018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对市科委近年来就优化提升青年科研人才创新成长环境提供的政策和服务,闫东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事实上,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是北京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个方面。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国家和北京市层面出台和发布的科技创新政策文件就达60多项,涉及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税收金融、大众创新创业、成果转移转化、高精尖产业、人才的吸引与培养、区域协同创新、国际化开放创新等多个方面。
“北京市科委多措并举,以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抓手,加大政策突破力度,强化政策宣传解读,推动政策落实,持续优化科技领域营商环境。”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科技人才培养和吸引环境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管理办法》、《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管理办法》,是北京市科委实施的两项重要的科技人才专项计划。
科技新星计划是针对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骨干,突出对青年科技人才牵头承担科研项目给予支持。自1993年启动实施,到目前已经遴选出26批近2400名科技新星。为更好地适应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市科委2012年启动了科技新星交叉学科合作课题,对不同领域或学科合作、具有明显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符合首都重点发展方向的项目进行资助。
领军人才工程是针对5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突出对领军人才自身发展给予支持的同时,培养团队核心成员。自2011年启动实施,到目前已经遴选出8批240名领军人才。
入选2018年度领军人才工程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红浪表示:“北京市科委人才培养工程让我体会到了创新和落地的完美融合,这一平台无缝地网织了有理想、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顶尖的企业与机构,打造出首都一流的科技内驱力!”
为吸引全球高端科技人才,2016年3月1日公安部推出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加快了到北京创新创业的步伐。
曾在强生、巴德等跨国公司担任高管的洪颖,在获知中关村的“绿卡”新政后,决定签约北京泛生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这家公司的首席运营官。泛生子生物创始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阎海介绍,中关村出入境新政,吸引了许多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高管人才,他们都为中关村试点的新举措点赞。
陈敏仪,联想(北京)有限公司高级总监。2016年5月20日,她成为首批通过“绿卡直通车”拿到“中国绿卡”的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
“高端人才有流动性,没有这个永久居留证觉得不踏实,过去每年各种材料都要重新弄一遍,手续非常麻烦,每次都得耗时近两个月。这回终于解决了我的出入境签证问题!”拿着到手的永久居留证,陈敏仪很兴奋。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改革“试验田”取得丰硕成果。率先实施国务院“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其中1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复制推广。围绕商事制度、药品审评审批、人才管理、金融创新等重点改革领域,与中央单位共同推动开展70余项改革举措。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政策中10项为全国首创试行,并从中关村示范区扩大至朝阳区、顺义区。截至今年5月底,通过新政为500余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永久居留“绿卡”,为他们来北京开展创新创业提供了便利。启动“中关村外籍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积分评估工作”,率先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外籍人才评价引进机制。
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松绑”
科研经费不好花、难花,科研活动常常要围着经费转,是广大科研人员以前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原因是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来管钱管事儿。如何避免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这是市科委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016年9月,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上,北京市发布了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5个方面、28条改革举措,瞬间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这一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新政,不仅简化了财政预算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只需编制一级费用科目,不再提供过细的测算依据,同时将科研项目立项论证和财政预算评审“合二为一”,此外,还赋予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真正做到了为科研创新“松绑”。
科研经费“好花”的同时,市科委还在“如何花好科研经费”上下功夫。为此,市科委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建立统一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科研项目信息公开、信用管理、经费审计、绩效评价和检查指导等。
与此相对应,《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办法》是市科委加强制度建设,为科技计划项目和课题全周期管理提供的制度保障。
“在《办法》出台前,每次评审项目都要在内容评审之后等上好长时间,才能得到最终的预算评审结果,不仅如此,立项信息获得不畅、预算编制麻烦、预算评审繁琐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战略情报研究部副主任苗润莲,对这一办法实施给科研人员带来的便利可谓感触颇多。
2016年,苗润莲带领团队申报了北京市科委的科技计划项目“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系统升级及应用服务研究”。在最后审批过程中正好赶上了立项论证与预算评审“合二为一”,尽管在评审中答辩的时间也比以前一次答辩的时间长,但就在当天,经过一下午的评审,很快就有了评审结论。
《办法》出台后,立项论证与预算评审合二为一,减少了多次审批的麻烦。苗润莲感慨道:“因为是一次评审,专家对预算与内容的匹配度也很重视,所以课题的内容设计与预算设计到了同样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程度。”这些新政,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为创新“松绑”的同时,也要为创业“松绑”。魏先福原先是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院长,三年前,他带领下的包装印刷用环保型纯水油墨科研项目,正式迈入产业化阶段,魏先福也因此成为一家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总监。
作为学校包装印刷用环保型纯水油墨科研项目的带头人,魏先福在完成学校的日常授课工作外,还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成为公司技术总监后,公司的技术产品规划、技术流程和产品开发的跟进,都要求魏先福投入更多的精力。可是,他却无法做到心无牵绊。
而北京市推出的《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校十条”),让魏先福放下了顾虑。“京校十条”规定,“支持高等学校拥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高等学校可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这为魏先福等怀揣技术成果的教授解决了创业的后顾之忧。
“辞职创业肯定会有许多顾虑。要是成功了还好,万一失败了呢?那可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今,魏先福的这些担心没了,“几年后,如果创业项目不顺利,或者完成了阶段性目标,我们可以从企业离职、继续回学校当教授;如果企业做大了,不再留恋学校的职称,我们也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在企业工作。”
把“双创”事业夯实做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领导人始终牵挂的事。他指出,“双创”不仅带动了大量就业,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它也是一场改革,因为它抓住了“人”这个生产力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让人的聪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让大家有改变命运、获得纵向上升的平等机会。
为推进北京市“双创”发展,市科委出台了《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更大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继全球首条创业街区——中关村创业大街之后,又一条特色街区——中关村“智造大街”于2016年7月在北京五道口正式亮相。这个全长380米、主打“硬科技”孵化的“智造大街”,成为北京创新创业的新地标。
李铁生,北京硬创空间的董事长。他的团队主要负责“敏捷制造快制中心”的设备提供及产品制造、检测服务。在他看来,这条街远远超出“街”的物理概念,而是一个服务于智能制造尤其是中小型科技公司的平台。
李铁生表示,“智能制造”从研发、设计到样品制造、检验检测各个环节需要十分密切的联系,甚至这种联系需要派人亲自去对接、现场监督,不能只通过互联网交流。
入住“智造大街”的吴双和他的团队深有感触:“之前没有‘智造大街’的时候,我们想把成果产品化,就需要全国到处跑,去联系工业设计公司、样品生产的公司、各种不同性能检测的公司。这些程序通常没办法在一个城市直接完成。”
而现在,从设计方案开始,都可以在“智造大街”进入“一站式服务”。比如“敏捷制造快制中心”的小批量样品生产,比如测试实验室对产品的温度、湿度、扭曲、摔打适应能力进行检测,自己的产品是否合格,性能怎样,不出这条大街就能一应俱全地解决。
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旗下可可豆创新孵化平台是一家以创新设计为驱动的新型创新孵化平台。在市科委的支持下,可可豆以创新设计为驱动,构建从创意到产品、从产品到营销、从营销到价值提升的创新孵化平台,以智能、互联网、服务、文创、快消等产品为主体,为创客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以来,市科委以专项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形式,累计支持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在内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近300家次,支持金额1.2亿元。硬创梦工场、洛可可设计集团等一大批专业化服务机构,得到了市科委在科技项目、科研经费、政策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支持,得到了迅速成长。
为支持众创空间自主探索、自我管理、自律发展,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市科委推动成立了北京众创空间联盟,目前成员已达178家。依托众创空间联盟,市科委开展众创空间备案工作。截至目前,共分四批备案北京市众创空间213家,其中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125家。
让成果转化之路更顺畅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的关键。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先要给科技人员松绑,创造更好的环境,激发他们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自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以来,国家和北京市都出台了很多政策。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即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印发《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出台后,北京市迅速出台了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进一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70%及以上比例用于对科技人员进行奖励的政策。
紧接着,北京市属高校院所纷纷出台本单位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管理办法。间接费用中发放的科研人员绩效支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人员奖励支出、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服务中扣除成本费用后的绩效奖励等,可一次性计入本单位当年工资总额,不受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副部长李士杰表示,由以前的30%提高到70%以上,而且单位可以对科技成果进行自主处置,不需要再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移转化动力。”
目前,北京市级各院所、高校均已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科研人员激励比例不低于50%的规定,很多高校院所的激励比例达到70%以上,有些高校的激励比例更是达到了85%。
在北京市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北京市成果转化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特色。从实践来看,目前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普遍采用签订技术合同、依托科技孵化服务机构、共建应用技术类研究机构、共建技术转移机构、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成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实体等方式实现转移转化。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如中科院、北京市政府共建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专门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形成了以重大项目推进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技金融平台、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京外科技合作平台、知识产权平台及技术转移产业联盟为主体的“6+1”技术转移工作体系。
清华大学通过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90个,每年与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近1700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19个。
2016年,北京市全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7.5万项,同比增长3.7%;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同比增长14.1%,占全国总量的34.6%。今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648.3亿元,同比增长26.6%。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技术市场发展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9月中旬,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以首善标准,率先行动,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他表示:“不断优化首都科技创新环境,营造服务更加精细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也是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保障。随着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化,我们将深入落实已有的创新政策,研究探索新的试点政策,让北京成为创新人才首选地,成为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内容来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内容编辑:北京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