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密切相关!北京出台意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发布时间:2017-09-14   来源:北京科技政策宣讲团



近日,《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出台,小编带你去看看哪些内容与你密切相关!



近日,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朝阳区召开,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副市长王宁参加会议,来自全市16个区的相关负责人现场参观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进行创新尝试的朝阳区文化馆、朝阳区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和南磨房欢乐谷社区文化中心。




主旨

推动腾退空间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近日出台,北京市将以15分钟为服务半径规划基层文化设施布局,积极推动疏解后腾退的空间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设置区域综合文化中心,支持实体书店建设,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内部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办法,支持民办机构兴办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等,合理布局实体书店、24小时书屋、公共阅读空间、自助图书馆,打造“书香京城”等。


《意见》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是履行首都职责,贯彻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任务。


《意见》提出,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率先建成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北京建设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获得有力支撑。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充分发挥政府主体责任,采取购买服务、民办公助等举措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把握好首都“都”与“城”的关系,有效整合首都各类文化资源,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


意见强调各区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民生保障和重点议题,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纳入本级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全面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同时严格落实本市居住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指标有关规定,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全民建设设施与新建、改扩建住宅小区建设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及时交付使用。


已建公共文化设施,未经区政府和市相关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拆除、改变使用性质或转让。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开展,积极推动疏解后腾退的空间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改善和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已经印发,下一步要列出项目清单,各区各部门要制订实施方案,细化实施项目,明确完成时限,相互配合,形成联动。




现场

“徐伟这样的文化馆长退休了也应该返聘”




会上,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作了《观念改变现实》的汇报,介绍了朝阳区文化馆的工作成果。他发言后,副市长王宁表示,“徐伟的发言让我很受启发,我们确实需要一批有理念、有思路、有创新,特别是有情怀的文化工作者,来推动文化中心建设一步一步落实。”王宁还介绍,在一次文化工作会议上,他还把徐伟介绍给大家认识,“我们需要一批这样的推动群众文化、公共文化建设的大家”。


(朝阳区文化馆)


杜飞进在发言中专门提到,蔡奇在朝阳区调研时表示,朝阳区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样本,馆长是个难得的人才,北京不缺艺术家,但缺像徐伟这样热心、热爱甚至献身公共文化事业的人,这样的人才我们多多益善,“对此,我非常赞同”。他总结朝阳区文化馆的经验为12个字——精准定位、嵌入民生、用心经营。杜飞进表示,朝阳区文化馆这些年的发展,我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朝阳区文化馆)


杜飞进还表示,像徐伟这样优秀的基层文化馆长退休了也应该返聘嘛,还要加点任务,到各个区文化馆帮助各地方发展。




现场

垡头文化中心设计参照“国家一级馆”标准




除了参观朝阳区文化馆之外,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朝阳区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和南磨房欢乐谷社区文化中心。


朝阳区垡头地区文化中心是全市首个地区级文化中心,是在原曙光影剧院的旧址上进行翻扩建,完全参照“国家一级馆”的建设标准设计施工。总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内不仅设有图书馆、电影院、民众教育学堂、为贫困儿童志愿捐书驿站等这些符合日常文化需求的设施,还有针对年轻人开设的绿皮火车咖啡厅、黑钻剧场、垡头青年创意、多媒体数字空间、车库创造社等现代文化空间。该中心的建成也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满足了周边五乡一街各类居民的文化需求。


(朝阳区垡头地区文化中心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朝阳区南磨房欢乐谷社区文化中心,作为社区级的文化设施,下设了各种文化服务分会,每周、每月定期开展文体、书法、绘画等活动;还把“互联网+”概念也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创建了欢乐谷社区微信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第一时间发布社区动态,展示社区风采,达到了“线上线下一呼百应”的效果。




内存

以15分钟为服务半径 规划基层文化设施布局

1

打造首都文明金名片,努力使北京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城市。深入挖掘“一城三带”的深厚文化内涵,展示好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文化特征。






2

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持续迸发首都文化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公益电影等配送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3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方面,将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作为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以15分钟为服务半径,规划基层文化设施布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4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体化方面,补足重点新城、大兴社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鼓励设置区域综合文化中心,支持实体书店建设。






5

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内部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支持民办机构兴办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公共阅读空间、点播影院。


6

加快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平台,实现乡镇(街道)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全覆盖,合理布局实体书店、24小时书屋、公共阅读空间、自助图书馆,打造“书香京城”。






7

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鼓励专业文艺院团与群众文艺院团结对帮扶,鼓励引导各区、各部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一区一品、一街乡一品、一社村一品系列活动品牌。






8

规划城市副中心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推进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影院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文艺演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人才交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内容来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千龙网

内容编辑:北京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