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市民对话一把手” 许强主任:全力抓好“三城一区”建设

发布时间:2017-07-28   来源:北京科技政策宣讲团




▲《北京您早》播出《市民对话一把手》精华版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建设“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指出北京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抓好“三城一区”的建设。


过去五年,北京在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7月25日,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做客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直播节目“市民对话一把手”,回答了主持人、创业者、网友和市民代表的现场提问,详细解答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三城一区”建设。

▲访谈现场


    访谈回顾


主持人:请问许主任,您作为市科委的主任,怎么看待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件事? 


许强:去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经济总量上现在已经排在全世界第二位,有机构预测在2030年后我们的经济总量就可能排在世界第一,但是经济总量第一并不一定代表国家的强大,这还必须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

 

从世界近几百年的发展史来看,很多国家都先后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比如说16世纪在意大利,后来转移到英国、到了法国、德国,上个世纪初到了美国,我国现在已经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我们真正成为世界舞台中心的时候,不仅政治上、经济上,同时在科技上也应该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全国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最丰富,我们应该责无旁贷担负起这一历史的重任。


  ◆    

主持人:请许主任说说“三城一区”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


许强: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三城一区”是主平台,三城是指三大科学城,就是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同时还要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对接三大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造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 


◆  ◆  ◆  ◆  ◆  

主持人:“三城一区”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大家最熟悉的中关村科学城,在今天直播之前,前期征集了很多市民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引用一个市民关于中关村科学城的问题给许主任,这位市民他们家就在中关村科学城,他说我们家住在海淀黄庄,靠近中关村大街,我想知道,未来我家边上会变成什么样呢? 


许强:中关村科学城是全市科教资源最丰富的一个区域,这里有清华、北大、中科院,共200多家高校院所,有580多名两院院士,全市近1.6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7000多家在中关村 科学城。应该说,在世界上看也是科技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这个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创新的角度看,中关村科学城会有三个变化:第一是要做“减法”,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一些低端的业态,包括创新效率不高的一些机构或者是企业,将从这个区域疏解出去,腾出更多的优质空间,为高水平的创新要素提供更好的空间和服务。第二是要做“加法”,从产业聚集向创新聚集转变,一方面要为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等原始创新主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同时还要通过创新培养新的发展动能。第三是要做“乘法”,聚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中关村科学城现有百亿级以上企业20余家、独角兽企业30余家, 未来随着开放共享的产业创新生态不断完善,企业研发水平不断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有一大批通过自主创新牢牢掌握技术主动权、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涌现。

 

另一方面从空间形态上看,中关村科学城有三个组团,分别是这位听众朋友所在的中关村附近以及上地、海淀山后,这三个组团之间将来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每个组团也将打造创新社区,比如说中知学这个区域,通过升级改造会使我们的交流更方便,很多空间会成为学术交流的空间,也会有更多国外的科学家和研究者聚集到这个区域。


◆  ◆  ◆  ◆  ◆ 

创业者:许主任您好,作为一名创业者想了解一下市科委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哪些支持政策?


许强:这么晚了这些创业者还在辛勤工作,看到他们这么努力,我感到非常地骄傲和自豪。


北京有近47万家科技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6万家,90%都是中小企业,应该说中小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这些年,应该说围绕着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从国家层面、北京市层面都出台了很多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比如说在国家层面,通过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减免税,包括研发投入的加计扣除来减轻中小微科技企业的税负。去年累计为科技企业减免税近270个亿。

 

第二个方面,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几年,北京市相关部门共发起11支引导基金,总规模1600多个亿,这些资金主要投入到中小企业发展的早期,成为真正的天使。同时也通过担保公司等一些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


第三个方面,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发展,北京有众创空间220多家,众创空间不但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办公条件,而且从公司的注册等很多方面都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第四方面,市科委这些年推出了首都科技创新券的政策,因为这些中小企业刚创办,买不起特别贵、特别多的设备,我们通过创新券,支持这些中小企业到清华、北大、中科院和一些大的实验室去开展研发和测试,应该说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截至目前,首都科技创新券累计为1900多家中小企业和100多家创业团队提供了支持。


◆  ◆  ◆  ◆  ◆ 

网友:科学城作为北京新布局的一个科学城,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呢?能不能请许主任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许强:我们都知道,怀柔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就在那里建设过个重要的科研基地,可以说从那一刻起这里就埋下了科技和创新的种子。

 

在怀柔科学城要主要布局一些大的科学装置,包括高能同步光源、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数值模拟实验装置等,还有很多的交叉平台。为什么要在怀柔布局这些科学装置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伽利略是在比萨斜塔上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加速度,牛顿是在树下看到苹果掉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但是科学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已经成为由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分子到原子到电子到量子的过程,前不久大家都看到一个华裔科学家(张首晟)发现了“天使粒子”,这些科学研究需要大的科学装置,在怀柔布局的这些大装置,比如说极端条件装置可以创造一个极低温度、极强压力和超强磁场的环境,很多材料、新能源的实验都可以在这里做。我们的同步光源像升级版的手电筒一样,我们通过同步光源能够更好地表征一些材料的结构,进一步设计和提升它的性能。我想这个区域最大的特点就要依托大科学装置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正式批复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为怀柔科学城的发展带来一个新的机遇。 


◆  ◆  ◆  ◆  ◆ 

市民代表:最近从媒体看到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在未来科学城成立,请问为什么是在未来科学城?氢能研究能解决老百姓什么问题?再有未来科学城的未来又意味着什么呢?


许强:我先说一下未来科学城在哪儿,可能细心的听众和观众以及网友在京承高速向东北方向走的时候,能看到温榆河上面有架非常漂亮的桥,在这个桥的两边就是未来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占地是17平方公里,我想先说说“未来”这两个字。


比如说过去一百年,科技发展的非常迅速,有很多都是我们想不到的。比如说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到第一台计算机、到心脏起搏器、到登月工程、到互联网,也包括中国这些年的高铁技术,我们的北斗导航技术、蛟龙号深海探测技术,这些技术应该说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未来的科技我想有两句话:一个是科技放飞梦想,就是我们的很多梦想都能够通过科技的创新来实现。第二是未来的科技将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比如说,未来我们的新能源包括氢能,还有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空天技术、深地技术、深海技术,这些技术都是我们未来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发明和创造的领域。有的科学家讲,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是能量,一个是信息。


在未来科学城,现在的基础已经建好、特别是骨架,已经有15家央企、20多个研究院已经入驻,其中一大部分是围绕着能源,像国网、神华集团、华电等等,前不久有5家央企和7家研发机构一块组建了氢能的联盟平台,就是要研 究氢能的生产、储运和应用。

 

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氢能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比如现在电动车能够跑300公里,比如特别大的公交车和我们的重型卡车和船只,这个能源的供应还不行,氢能一方面是最清洁的能源,它应用实现了我们能源的清洁化,同时还可能会提供更大的动力。 


◆  ◆  ◆  ◆  ◆ 

市民代表: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知道科研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我知道未来科学城提出要“打开院墙搞科研”,想请问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许强:今年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搞活未来科学城,“打开院墙”是指要建设一个开放、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我们的具体做法,第一是加强企业和研究型大学以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比如说最近华北电力大学和国网公司的合作,北京化工大学和中石化的合作等等。第二是引入科技金融和科技中介等机构,让资本进入到未来科学城,成为搞活的重要纽带。第三是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吸引一批中小创新型企业进入未来科学城。

 

总之,通过营造这样一种开放的创新生态环境,真正实现“打开院墙”,加强学术交流合作的力度与频度,让未来科学城充满活力。


◆  ◆  ◆  ◆  ◆ 

网友:为什么选择亦庄开发区和顺义区为重点呢?


许强:“三城”主要是要围绕着原创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创新,要为高精尖产业构建提供源头活水和技术支撑。我们知道科技成果转化要经历原始创新、应用研究、中试熟化到产业化这样一个过程。亦庄经过近些年的培育和发展,可以说已经成为高精尖产业的集聚区,并且形成了几大具有突出特色的产业:比如集成电路,现在已经能够生产12英寸、28纳米的集成电路芯片,这在世界上属于第一梯队;再比如新能源汽车,包括奔驰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的生产就落在亦庄,在高端汽车部件和新能源汽车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产业。还有显示技术,以京东方为代表,现在分辨率已经实现4K,到2022年冬奥会的时候将可能出现8K的显示技术和直播节目。

 

我们将可以看到更清晰的屏幕直播。另外亦庄在医疗、制药和医疗器械等方面也很有特色,产业基础、服务体系和高精尖产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形成。有理由相信,将来三大科学城的科技成果将在这里集中转化,形成高端产业加速聚集的态势。

 

另外,顺义也有很好的基础,其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的产业:一个是航空发动机,中国航发在顺义区布局了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中试和小批量产业化。另外一个是第三代半导体,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联合创新基地已经落地顺义。随着重大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和转化,顺义也将形成一个高端产业聚集发展的新区。


◆  ◆  ◆  ◆  ◆ 

主持人:在这次前期问题征集过程当中,大家还有一些特别关注的点,比如非常关心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在这儿也想请问一下许主任,北京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方面有什么具体的举措?


许强: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给科技人员松绑,创造更好的环境,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来,国家和北京市都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说为了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即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国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进一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70%及以上比例用于对科技人员奖励的政策,应该说力度还是非常大的。同时,本市还出台了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的“28条”,“28条”实际上很多都是给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包括简化预算编制、下放经费调剂权等等,受到广大创新主体的热烈欢迎,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中央层面还出台了一个政策,就是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本市也正在推动落实。


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对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科研单位来说是非常大的利好,这必将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化,我们还会不断研究出台一些新的创新政策,通过深化政策先行先试,让科技创新中心和“三城一区”真正成为吸引和激活科研人员的一片创新热土。


◆  ◆  ◆  ◆  ◆ 

主持人:时间进行到这一段直播到尾声了,最后简短问一下许主任,对创新创业人员来说,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缺钱,请您在未来科技投入方面给大家描绘一个蓝图,量级大概是什么样的,给大家加加油、鼓鼓劲?


许强:2016年全市科技研发投入将近1500个亿,占地区GDP比例接近6%,这个水平应该说在全球也是比较高的水平,以2015年为例来说日本接近3.5%,德国接近2.9%,美国接近2.8%,英国约1.7%,国内兄弟省区市也均不超过4%。这个研发投入,特别是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不断增加,将对我们的科技创新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还有一点非常可贵,就是全市近1.6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收入比是7.9%,接近8%,有一些更好的企业超过10%。同时,很多社会资本通过天使、VC、并购基金等形式,不断投入创新创业和高精尖产业发展领域,这些资金的投入会促使我们不断产生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真正通过资本的力量为我们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版权声明

        本文由“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号原创,视频来源《北京您早》,资料来源首都之窗。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否则一律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