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市科委主任许强出席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成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7-06-30 来源:北京科技政策宣讲团
6月29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了“北京市‘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发布会——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成果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市经济信息化委委员姜广智,市财政局副巡视员张宏宇,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赵慧君作了主题发言,向与会媒体通报了过去五年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取得的各项成绩,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发布会现场
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在发言时指出,在刚刚闭幕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蔡奇同志总结了过去五年取得的主要成就,强调了科技创新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今后五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指出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着力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
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向记者介绍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回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五年发展历程,许强介绍:
一是主要创新指标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北京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479.8亿元,比2011年增长58.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左右;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是2011年的2.08倍。北京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过6000家。
二是央地协同创新机制取得重要进展,央地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运转有序,先后统筹部署了“顶层设计图”、合力搭建了“组织架构图”、联手绘就了“施工任务图”,制定实施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提出2017年启动的215个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目前已全部启动、有序推进,有的已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三是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截至今年5月底,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超过300家,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五年来,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科技成果1000余项,在京单位主持完成的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奖项近400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31%左右。全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在北京产生的技术成果占55.7%。
四是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进一步深化,怀柔科学城取得标志性的重大进展,未来科学城“打开院墙搞科研”的机制逐步深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制定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截至今年5月底,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12.9万辆,规模居全国第一。与科技部共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本市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71%。深入实施首都蓝天行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科技惠民专项。
五是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挥,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2016年达到154.7亿元,是2011年的2.3倍。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54.4 %辐射到国内350余个城市。引导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2016年出口企业1552家,开展境外投资企业150家,对境外直接投资额248.3亿元。
六是全面创新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率先实施国务院“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在全国最早出台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改革举措。截至2016年底,105项股权激励试点方案获得批复,405名科研和管理人员获得股权,激励总额约2.25亿元,平均激励金额55.6万元。
市经济信息化委委员姜广智介绍了创新型产业集群与2025示范区专项办工作成果,工业增加值总量从2012年的3294.3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884.9亿元,年均增速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从2012年的1216.6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549.3亿元,年均增长6.3%;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5%。作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处七办”组织架构中“创新型产业集群与2025示范区专项办”的牵头部门,市经信委聚焦“转化”,加速推进“三城”创新成果在“一区”落地,打造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包括亦庄、顺义在内的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
市财政局副巡视员张宏宇介绍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情况。五年来,市财政局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为契机,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实施了一系列财政科技经费领域的改革举措:
一是注重从财政投入力度和投入方式上创新突破,为首都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从2012年的170.3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244.06亿元。
二是注重从构建长效的科技经费保障机制上创新突破,打造“松绑+激励”的财政政策体系,赋予自主权、加强激励性,积极推出更科学、高效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下放审批权、提高收益权,打通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试点税收政策,降低企业税负,打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三是注重从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上创新突破,以“首都科技创新券”助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赵慧君介绍了中关村如何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主要载体作用。
一是战略支撑力迈上新台阶,2016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4.6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6;
二是创新引领力迈上新台阶,在中关村试点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股权激励、新三板等10余项先行先试政策,推广到全国或其他示范区;
三是辐射带动力迈上新台阶,2016年,中关村示范区技术合同成交额3067.5亿元,近八成辐射到京外地区;
四是全球影响力迈上新台阶,2016年,中关村企业境外并购52起,涉及金额685亿元,同比增长15.7%。
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千龙网等40余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发布会。
本文由“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号编创,资料来自北京市科委科宣处。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否则一律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