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为内地服务业注入新活力——内地与港CEPA服务贸易协议签署
发布时间:2015-12-03 来源:北京科技政策宣讲团
编者按:
11月27日商务部宣布,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11月27日,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与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CEPA服务贸易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协议》将于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协议》是首个内地全境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方式全面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由贸易协议,标志着内地全境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内地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不仅有利于香港巩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地位和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也将为内地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有利于内地与香港经济的全面深入融合,实现两地经济共同发展。
根据中国资讯(国际)有限公司对1400余家媒体的监测,截止至11月29日,相关内容媒体报道量约1390篇次;国内媒体方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中央媒体以及环球网、凤凰网等知名网站以及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分别对此事进行报道。
一是商业存在方式下以负面清单形式保留的限制性措施。按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标准160个部门的分类,逐个领域作出具体承诺。除列明具体限制性措施外,对香港服务提供者实行与内地企业同等的待遇;
二是跨境服务、电信领域、文化领域以正面清单的方式列明新增开放措施。同时,为支持香港市民北上创业,对个体工商户做了更大的开放。
1.开放力度大、水平高。内地对香港开放服务部门将达到153个,涉及世界贸易组织160个服务部门的95.6%,其中62个部门实现国民待遇,比《广东协议》增加4个部门。使用负面清单的领域,限制性措施仅120项,比《广东协议》负面清单中132项限制性措施减少12项,且其中的28项限制性措施进一步放宽了准入条件。跨境服务、文化、电信等使用正面清单的领域,新增开放措施28项。
2.设最惠待遇。明确在内地全境给予香港最惠待遇,即今后内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只要有优于CEPA的措施均将适用于香港。
3.设负面清单模式。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与负面清单模式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除了《协议》保留的限制性措施及电信、文化领域的公司,金融机构的设立及变更外,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投资《协议》开放的服务贸易领域,其公司设立及变更的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以更加便利香港业者进入内地市场。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这标志内地和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贸易便利在深度和宽度上都明显提升,配合“天时”和“地利”,让香港企业家和有意创业的青年人大展拳脚。曾俊华指出,当下环球创业和投资气氛炽热,内地庞大的市场规模,成为企业家和投资者的焦点所在,天使投资项目必须具备“中国角度”。内地与香港在此刻落实服务贸易自由化,配合了“天时”和“地利”,让香港的企业家和有意创业的青年人大展拳脚。
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樑表示:两地在香港签署了CEPA框架下的《服务贸易协议》,进一步对香港开放内地的服务业市场,令内地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这次的协议成为两地多年来在CEPA下持续开放服务贸易的里程碑。整体上,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了153个部门,占全部服务贸易部门的95.6%;就“商业存在”的服务模式,有62个部门对香港实行国民待遇,即内地对香港服务提供商再无特殊限制,实行国民待遇。此外,在跨境服务和文化及电信领域的正面清单中亦新增了多项开放措施。在提高投资便利化方面,苏锦樑介绍,香港服务提供商在大部分服务贸易部门的投资,其公司设立及变更的合同、章程审批将改为备案管理。这项简化审批手续的措施,有助吸引更多港资进入内地开业。《服务贸易协议》文本中的“最惠待遇”条款,表明内地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提供优惠待遇,如有优于CEPA的,也会延伸至香港,保证香港继续享受内地最优惠的开放措施。
香港银行公会主席黄碧娟认为,《协议》的签署,有助香港金融业在内地拓展业务。
香港银行学会行政总裁梁嘉丽表示,《协议》将促进内地与香港银行业人才流通,扩展两地资格互认工作,协助银行从业人员发展跨地域事业,促进两地金融业人才之间的交流与流动。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表示,《协议》的签署,让香港服务提供商在内地市场享有更佳的巿场准入机会,并与当地同业具有同等的“国民待遇”,为香港服务业者进入内地市场打开了更宽阔的大门,有助于让香港继续屹立于内地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这凸显了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和支持。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同时指出,内地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将缔造“双赢”局面。一方面,香港将在内地的经济结构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协助内地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香港业界可在国家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的浪潮中获得巨大商机,为香港产业的持续发展开启新动力。
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会董王惠贞表示,《协议》有助于推动香港的服务业到内地拓展业务,内地的服务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成熟的经验可发挥作用。《协议》也将带动香港的人才走进内地,带动内地对香港的投资进一步增长。
加大宣传确保协议实施
中央政府官员表示,“两地的法规及管理体制有区别,很多方面都不同,有时候要了解内地的安排,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香港服务业提供者在内地执业获得国民待遇,就要按照内地的规定经营,要明白很多地方跟香港不一样。最重要是香港的企业要了解和适应内地的规定。
特区政府官员表示,特区政府在CEPA实施前后都会多做宣传工作,让服务提供者清楚明白协议的内容,包括针对内地省市做宣传推广,让内地了解新协议。港府官员强调,香港特区政府一直与商务部有沟通机制,设有联合工作小组及港商的电话热线,当地企业在法规或细节上遇到困难,可透过港府驻内地办事处人员,经机制向商务部反映,找出解决方法。港府官员指出,留意到香港企业家由2003年至今对国情熟悉不少,逐渐掌握到在内地营业的规则,特区政府驻内地办一直从中协助,例如近年积极争取更多内地城市增设“CEPA绿色通道”,让港企“一站式”取得不同行政部门的批文,节省逐个部门疏通的时间。
扩大专业人士执业范围
这次签署的协议,允许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领域取得内地建筑领域各专业资格,包括城市规划师、监理工程师等的香港专业人士试点注册,执业范围由广东扩展至广西及福建。
香港建筑师学会副会长岑延威指出,新开放的广西及福建,位于广东的“左右两边”,范围一步步推进,有利业界进一步打入内地市场,而广西及福建的市场潜力亦大,故对该开放措施表示欢迎。岑延威承认,不少业界人士在进入广东市场之初,曾遇到困难,主要因为两地在此方面的体制不一样,存在一定的“技术信任”问题,但最近一年,已陆续有不少行家开始在广东成功执业,相信问题可逐渐解决,在广东的经验亦有利于业界在其后的时间里开拓内地其他市场。
个体工商户业务增五项
在个体工商户方面,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在内地设立的个体工商户,可从事的业务增加五项,包括食品、饮料批发、一般旅馆、其他住宿业、房地产中介服务及自由房地产经营活动。
香港食品及饮品行业总会主席黄家和认为,新措施可带来双赢局面,一来可让业界将更多优质食材带入内地,同时亦可帮助饮食业界更好开发内地市场。黄家和说,CEPA签订至今已经超过十年,不少本港企业对内地的法律及相关制度都逐渐有更深的理解,相信业界能较好地适应内地市场。
香港旅游业宾馆联会主席刘功成亦对有关的进一步开放措施表示欢迎。他认为,措施能够帮助业界打入内地市场。
便于港会计师北上执业
前会计师公会会长赵丽娟指出,香港会计师以前即使考到内地执业资格,也不能在内地执业,CEPA新协议可帮到一部分香港会计师北上执业,但由于合伙会计师行的控制权必须属于内地居民,因此要先“找到好搭档才开业”。对于协议规定香港会计师合伙人须固定居住于内地不少于六个月,赵丽娟表示感到奇怪,因为香港及外地并没有此规定,“做审计的人不一定长期逗留在一个地方,好多时工作都要周围飞(常常去不同的地方出差)”。
助两地金融界拓展业务
香港银行公会主席黄碧娟表示,协议有助于金融业界在内地拓展业务,而本地银行在内地开设业务的年期要求取消,有助于充分利用香港作为试验田,协助内地服务业的开放。
香港银行学会行政总裁梁嘉丽表示:“在CEPA下,学会与中国银行业协会已签订《资格互认安排─补充协议》,进一步巩固内地及香港银行业人才跨境流通的基础系统,扩展两地资格互认工作,积极协助银行从业员发展跨地域事业,促进两地金融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和流动。”
《香港商报》评: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无疑会为香港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由人民币国际化,到愈来愈多自由贸易区出台,以至"一带一路"战略等等,凡此种种的每项重大举措,都有助巩固和加强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而《协议》的签署落实更为两地合作吹出东风,创造更加方便和成本更低的营商环境。尤其是目前"互联网+"的发展方兴未艾,尚有大量潜力等待发掘,再加上好事多磨的创科局卒之正式成立,可望更好地统筹协调和引导促进本港创科发展;在服务贸易基本自由化下,无疑为两地的创科发展及协同合作注入一支强心针,并且相辅相成地使各行各业受惠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正所谓"国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国家更好",与此同时,国家愈是开放,香港也愈多机遇。"一国两制"之下,香港拥有独一无二的政策优势,加上本身优良的营商环境,只要有关各界能够积极把握配合,包括做好一切准备工夫迎接《协议》生效实施,则香港整体发展必然更上层楼,前景亦必然更加亮丽。
大公网:《协议》对本港优势产业发展是重大利好。如金融业已成本港核心发展动力,也是国家最重要的海外融资平台,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协议》令港金融业得以拓展全国各地市场,获得更强劲增长动力之馀,更好发挥为内地发展提供金融动力,襄助内地金融市场规范化、现代化改革的功能。文化产业一直是中西荟萃的香港传统强项,尤其影视产业曾有“东方荷里活”之称,然而由于市场份额的不断流失而盛名不再。《协议》取消本港影视进入内地市场的配额限制,鼓励两地影视业合作发展。本港影视得以全面进入世界第二大,年均总票房约300亿元人民币、且以年逾30%速度增长的内地电影市场,发展前景极为优异。而内地快速增长的影视产业与本港影视携手下,有望迅速与国际影视水准靠拢,增强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共享全球文化产业大蛋糕。地产业是本港支柱产业之一,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机制和营销水准。《协议》对本港地产业全面放开,令早已窘于本港市场饱和的地产业再获极广阔发展空间,且助益内地规模宏大城镇化发展的规范化、合理化,有望于内地“十三五”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协议》为各种本港具国际水准的专业服务如法律、会计、设计、城市规划、检测、医疗、专利等全面打开内地市场大门。这些行业在未来数年国家“一带一路”、“十三五”全面小康的宏大发展蓝图中,均将获得令人吃惊的增长规模,香港拥有雄厚的优势地位。
来源: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中国资讯行(国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