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陆大道:论首都北京的国家经济中心功能

发布时间:2015-03-27   来源:北京科技政策宣讲团

我国重大区域战略 三大城市群明确定位

长期以来,京津冀大城市群中,首都北京和天津市的发展定位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社会各界的意见很多。

“我们非常期望在这个问题上作出的决策完全符合国家的战略利益。”在写给国务院的内参材料上,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如是说。

“首都北京正在成为我国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中心,而且将很有可能较快地成为对全球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力的核心城市之一;天津市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发展的主导方向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航运中心。”

这不仅是陆大道多年从事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的成果,更是他实际参与国家关于京津唐国土规划、京津冀大都市圈区域规划以及组织环渤海地区战略研究等相关工作的积累,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京津冀大城市群功能定位和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结晶。

自本期始,本报将在“论道”栏目连续刊登陆大道对京津发展定位问题的最新观点。

■陆大道

大城市群:当今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核心区

大城市群,是指以1~2个特大型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予支撑的经济区域。大城市群往往是一国或一个大区域进入世界的枢纽、世界进入该区域的门户,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增长极,也是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

在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支撑下,世界经济的“地点空间”正在被“流的空间”所代替。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已经逐步建立在“流”、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上。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塑造了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门户城市”,即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即控制中心。这是大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背景。

大城市群具有规律性的空间结构,即大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是国家或大区域的金融商贸中心、交通通信枢纽、人才聚集地和进入国际市场最便捷的通道,即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技术流的交汇点;土地需求强度较高的制造业和仓储等行业则扩散和聚集在核心区的周围,形成庞大的都市经济区。核心区与周围地区存在密切的垂直和横向产业联系。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往往是跨国公司区域性(国家、国家集团、大洲)总部的首选地。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通过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等载体来实现)、在空间结构上是全球城市网络重要的节点、在文化上是多元的和具有包容性的、在区域层面是全球化扩散到地方(大区域、国家集团、国家)的“门户”。

具有上述垂直和横向产业分工及空间结构的大城市群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核心区域,如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为核心的大城市群。

在今天的世界上,处于世界性“流”的节点上的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门户城市”,其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比相同级别的制造业大城市要重要得多。

我国三大城市群的明确定位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

我国三大都市群,即以北京为核心城市的京津冀、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以香港为核心城市的珠江三角洲等已经具备条件逐步建设成为对东亚、对世界经济有明显影响的全球性大城市群。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香港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香港已经是世界级的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核心城市。广州以其广阔的腹地和作为经济实力强大的广东省省会的优势具备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之一的条件。从发展基础和地缘经济考虑,深圳以进一步发展高端制造业为宜。

三个大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即北京、上海和香港,正在成为全球性“流”的交汇地、连接国家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和控制中心,中国进入世界的枢纽,世界进入中国的门户。同时也将要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核心之一。

以三大城市群及其所直接影响的经济区域构建应对全球竞争的国家竞争力,是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规划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三大城市群的明确定位及其优化发展应当成为“十三五”及此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国家的“区域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三大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和优化发展完全符合全中国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京津经济发展定位及形成的不同优势

天津滨海新区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陆大道

在京津冀大城市群及其一体化发展中,北京和天津的功能定位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也是有“争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天津市强调,天津市解放前就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建国以来,天津市有关部门一直要求中央政府对这样的性质和地位作明确的支持。

其二,北京市和天津市在建国以来多个发展阶段对大型和重点工业项目的定点都有强烈的要求,其中对大型炼油、乙烯等项目最为突出。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间,这种对工业项目争取的结果,北京市一般都居于优先地位。

其三,按照地理位置和功能,北京的进出口物资毫无疑问应走天津港。但由于二市在这方面没有很好协调和配合,北京市于上世纪80年代又在河北省(冀东)乐亭联合建设了京唐港。

其四,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决定在上海浦东建立特区(浦东新区),天津市就一直要求国家决策在天津滨海建立同样的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该项申请终于在2006年获得国家批准。但这时北京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商贸等高端服务业中心之一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亲自制订了变北京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方针。上世纪50~70年代,在国家处于极其不利的地缘政治条件下,北京建设了一批重大和重点工业项目,工业总产值有较快的增长。而根据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沿海和内地关系的要求,天津市始终(基本)没有大型工业项目新建,只有钢铁、化工等改扩建。因此,天津市的工业基础在较长时期内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到60年代末,北京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天津市。

从上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从80年代起,天津市的大型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基础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很快,作为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的地位也得到确立。应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天津市的发展符合其本身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也与其地缘经济的地位相适应。但北京市经济增长一直超过天津市,且差距以扩大的态势在发展。

天津优势、特点与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明显不同,要认识天津在京津冀地区及北方地区的地位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首先需要了解天津市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发展特点和已形成的优势。

今天的天津具有相当强大的多部门的制造业、航运业、原材料生产等,是我国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航运中心之一,是我国进出关及京津冀与华北及西北内陆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但就经济总量(2012年GDP接近13000亿元)而言,天津市仅属于全国第二梯级大都市范畴。就产业特点而言,天津市明显以第二产业为主体(53%),总部经济远远不及北京、上海和香港。因此,天津的经济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国内基本上是大区域性的。

天津发展及滨海新区开发的目标和方向也不宜与上海(及其浦东)、香港类比。上海的腹地几乎包括大半个中国,腹地范围内产业和人口密集。上海在历史上也就是这样很大区域的门户和枢纽。上海正在成为全国乃至国际性的金融、商贸、中介服务及市场营销、广告服务的中心,综合性的交通通信枢纽,人才聚集地和培育中心以及进入国际市场最便捷的通道和门户。如前所述,香港已经是世界级的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核心城市。

将天津定位于京津冀城市群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中心城市,不符合天津的优势、区位条件及发展现状(特点)。今年四月有媒体报道,定位于商贸金融中心的天津滨海响螺湾商务区进行了大规模建设,那里曾一度被称作“中国未来的曼哈顿”,但“48栋摩天大厦至今仅有两栋正式完成入驻,多数项目或半途停工或封盘”。这种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端服务业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首都北京正成为国家经济中心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陆大道

首都北京正成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国家经济中心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90年代初国家决定在上海浦东实行特殊政策并进行大规模的以金融商贸中心为主的发展。此后,人们就期待着我国北方地区或者环渤海地区也出现类似浦东开发那样的“国家行为”的“政策高地”。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正成为金融、商贸、高技术以及大规模研发、信息、中介等高端服务业的基地,早已是我国的“政策高地”。这一重要性质不像东南沿海和浦东开发那样是通过党和政府的最高政策纲领规定的,而是由首都的功能决定的(有些也是长期发展态势的自然延伸)。国际性的高端服务业机构(国家、大洲等地区总部)进入我国,需要与我国中央政府及各部门合作,它们的首选落户地自然是北京。

30多年来,总部设在北京的金融机构占据中国金融资源的半壁江山,其中,对金融市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决策和监督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在北京,北京拥有11家保险公司的总部。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工商银行、中石化、中国移动等拥有国内前十家最大规模资产的企业,它们每一家的资产都有上万亿元至数万亿元。它们的总部在首都北京,也自然会产生大规模的总部经济。

北京已成为全球拥有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2012年经国家商务部认定的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127家,其中,世界500强地区总部84家,包括日、美、英、德、法等一批世界级企业的地区总部。2013年北京有48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这个数量首次超越东京,成为全球聚集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这说明,北京是全球大企业最向往的城市之一。

根据2010年北京市国资委的数字,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已达到165家,占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总数的40%。此外,北京还集中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央企总部,在国资委管理的136家大型企业集团中,有104家企业总部设在北京。

这些情况突出表明,北京已经是大批国内外特别是国际经济机构云集之地。北京高端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正在为我国大规模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创造极为重要的机遇和条件。近年来,北京金融业的GDP也已经超过了上海市。

许多发达国家的首都也都是由于这种功能而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和国际性金融和商贸中心的,如东京、巴黎、伦敦、首尔等。这种情形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分立的,这是因为这两国都是移民国家,经济中心早已在港口城市(纽约、悉尼和墨尔本)形成。独立建国后,由于各自的政治原因作出了新建首都的决定。这属于特殊情况。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必然会逐步形成2~3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金融中心城市,并与若干个次级金融中心组成布局合理的金融中心体系。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成为国际意义的金融中心的重要优势。不仅仅可以建成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监管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同时,也应该发展金融营运和金融交易。

高端服务业行业在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高度集聚,可以产生巨大的空间集聚效应。这种效应来源于:(1)这些行业服务(控制)范围广,对信息依赖程度大,其区位在信息流的“节点”(城市)具有及时、准确和共享的效果;(2)这些行业(企业)的空间集聚可以有利于管理理念、合作和竞争策略、危机应对策略等隐性知识的传播;(3)这些行业之间需要相互密切合作,这种合作程度远比制造业的垂直产业链和横向产业链的合作更深刻。

北京的污染和人口规模过大

并非“经济中心”功能所致

经过以往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北京现在的经济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三大产业的70%以上。第二产业只占不到1/4的比重,而且也是以轻型制造业为主。北京地区的污染,并不是首都北京“经济中心”的功能带来的。

此外,北京人口规模过大,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肯定不是主要因素之一。恰恰相反,单位国民经济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岗位,高端服务业仅仅是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1/5~1/3。建设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中心”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北京的外围多年来聚集了大量污染环境的中小企业,是需要且可以解决的




对京津战略定位的认识及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陆大道

对首都北京和天津市战略定位的认识

京津两市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相当明显的各自特点和优势,二者的战略定位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最符合国家利益等重要原则来确定。对京津大城市群发展各个部分的功能定位,特别是对于首都北京和天津市发展方向的确定将使京津能够体现出各展其长,优势互补。从而发挥协同发展的巨大综合效益。

首都北京:

关于首都北京在京津冀大城市群中的定位,2005年1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总则”中要求:“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在关于“城市性质”中明确“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强调“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据此,我们建议:

在北京的“城市性质”中,明确地强调“首都北京是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中国国家经济中心城市”。这样的定位充分体现了“现代国际城市”的内涵,也是为北京发展确定的“新的目标”和开拓的“新的空间”。

对北京作为中国国家最主要的金融、商贸等高端服务业中心作出明确决策和定位,将会使北京和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大城市群较快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区之一,从而大大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天津市(及滨海新区):

天津是我国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天津港已经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大型港口,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航运中心。其腹地范围包括华北和部分西北地区;天津市的制造业已有强大的基础,研发力量强;大规模建设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可以得到保障。天津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为:

进一步加强综合性先进制造业及其所需要的基础原材料、新材料的发展。重点可包括航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元器件及通讯设备、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密仪器仪表、化学和生物制药等,继续加强这些生产的研发和技术创新。

加强作为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功能建设。包括新的远洋新航线的开辟、发展后方的集疏运及仓储系统,调整进出货物结构(减少散装货物的运量)等。

与作为我国华北地区经济中心城市相适应,发展中高级的金融、商贸、中介、保险、产品设计与包装、市场营销、财会服务、网络经济和物流配送、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培育等服务业;发展为大城市群服务的其他生产线服务业;调整滨海新区的有关规划。

对京津冀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及规划的建议

京津冀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性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才流”等“流”的重要节点,影响乃至控制世界经济体系的大城市群之一,成为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强大竞争力的最主要平台。

为达此目标,城市群及其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点:

把握世界大城市群发展的趋势,以高水平高效率规划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世界经济的核心区。

对京津冀大城市群各部分作出科学定位,并制定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的总体规划。

城市群地域结构符合地域有机体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使其达到在地域分异基础上的高度整体性。

合理划分城市群的地域范围,控制并逐步减轻城市群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规模)。

发展和一体化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有以下几点:

进一步加强服务于国内外的金融、商贸、信息服务、中介、保险、财会服务、物流配送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服务于华北地区和航运中心的金融商贸中介等功能建设。在整个城市群范围内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在适当时候,京津冀共建自由贸易区。

针对我国占有世界第一制造业规模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的状况,京津冀应发挥科技资源优势,要在装备制造领域和电子信息系统领域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若干个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逐步建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重点产业链。

促进空间重组和整合,有效引导人口、产业适度集中。编制、落实关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划。逐步建立京津冀科技创新联动机制,加强科技协同创新。

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严格保护耕地;积极治理大气污染及水污染;要将环境治理置于特殊位置,按照世界级大城市群和世界级经济核心区的要求,大幅度改善水环境质量;不以GDP的规模为发展目标。

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和一体化管理。为此,必须坚决跨越现行体制(各城市对基础设施行业的分块管理)的“门槛”。要下决心在京津二市和河北省之间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并付诸实施。

根据国家关于不同规模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发展中小城市,重点是河北省的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及若干县级市和县城。严格控制京津二市的人口规模。




来源: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