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新“名片” 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5-01-29   来源:北京科技政策宣讲团

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铁路、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分析认为,促进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是我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出口升级、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重大装备“走出去”近来已被多次提及。2014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护航中国企业、中国装备走向世界。在多个国际场合,国家领导人也在推动中国装备和技术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为何高度重视重大装备“走出去”?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我国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不仅是扩大国际投资经贸合作的重要机遇,可以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也是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

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看来,推动中国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的核心理念,就是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他说,近年来,全球经济已经出现了全球价值链的新现象,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变,把原有的企业价值链延伸到全球,形成了全球产业链,更好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

从国内产业发展看,我国在高铁、核电等领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走出去”是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必然需求。以高铁为例,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目前中国正与美国、俄罗斯、巴西、泰国在内的28个国家洽谈高铁合作项目,与俄罗斯和泰国已经签署了高铁合作意向书。

推动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也是打造外贸新动力的迫切需要。据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介绍,尽管当前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比较成本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包括劳动力、融资等经营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大,我国传统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削弱。

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正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2014年,铁路机车、通信设备出口增速超过10%。

专家分析,在这种背景下,要以中国装备“走出去”为突破口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同时推动更多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中国标准到国际市场竞争,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以此实现出口升级和产业升级。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支持企业利用国内装备在境外建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线,实现产品、技术和合规标准“走出去”;支持企业境外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加强境外投资监管,规范企业经营秩序,坚决防止恶性竞争;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带动当地就业,加强人员培训,做好后续服务。

“这些措施都非常有针对性。中国正从投资输入国变成投资输出国,必须尽快转变思维。”王志乐说,中国企业不仅要整合国内资源,也要参与整合全球市场资源。“走出去”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只有兼顾企业自身发展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互利共赢格局,才能把我国优势产能和装备打造成国家新“名片”。

第一财经日报解读:

国务院详解中国装备“走出去”六大板块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看来,目前是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的“极好时点”。

他的依据是,现在不仅发展中国家,包括中东欧的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基础设施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甚至有些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也面临老化等问题。

“中国在这方面的性价比有很强的竞争力,因而要不失时机加快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李克强说。

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有一个议题足足讨论研究了两个小时。

这个议题就是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国家把大批生产线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成就了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现在我们也走到‘产业输出’的时候了。”李克强主持常务会议时如是称。

28日召开的常务会议重点部署了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提出把我国优势产能和装备打造成国家新“名片”。

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认为,对不同行业“走出去”进行层次性部署是28日会议最大的亮点。

多层次部署高铁、核电“走出去”

“现在是‘走出去’最迫切的时候:一方面是我们某些行业的过剩产能需要消化;一方面是中国已经到了对外投资的时代。”一位官方智囊人士昨日对本报记者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认为,确定分类推进有关行业“走出去”的思路,比较切合实际,效果可期。

实际上,重大装备“走出去”近来在多个场合多次被提及。装备制造业正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2014年,铁路机车、通信设备出口增速超过10%。

在重大装备“走出去”这一议题中,高铁与核电又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昨日的常务会议上,首先提到的又是“大力开拓铁路、核电等重大装备国际市场”。

会议提出,铁路、核电“走出去”,要整合行业资源,创新对外合作模式,探索采取合资、公私合营等投资运营方式,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并通过国际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

以高铁为例,新华社报道称,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目前中国正与美国、俄罗斯、巴西、泰国在内的28个国家洽谈高铁合作项目,与俄罗斯和泰国已经签署了高铁合作意向书。

“核电出海是必然的趋势。”中国某核电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过去几年,中国核电在“走出去”方面并不顺利,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内核电资源没有得到整合。

“对外合作的方式,我们现在还没有经验。”中国核电专家、中核原计划局副总工程师温鸿钧对本报记者称,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应在政府主导下,尽快走出“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低档次竞争模式。

有核电企业人士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核电“走出去”,是希望能够“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从而带动国内核电设备的出口。“但这的确很难”。

自2014年以来,中国核电企业也多次呼吁整合核电资源,国家层面给予支持,以便能够在国际核电舞台上与美国等核电强国“掰手腕”。

一位核电企业高层对本报记者强调称,昨日常务会议提到的“通过国际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是重点。

钢铁、建材的新空间

“以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行业为重点,针对国际市场需要,支持企业利用国内装备在境外建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线,实现产品、技术和合规标准‘走出去’。”

这是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另一大重点。

提到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是这几年绕不开的话题。据冶金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介绍,目前,仅工信部通过的305家规范企业的产能就超过了11亿吨,另外还有200多家企业没有统计。

除了少部分产能直接关停淘汰,大量的过剩产能还得继续寻找出路。“国内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消费在7.5亿吨左右已基本到了峰值,国内根本消化不了。”1月28日,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向本报记者说。

钢铁大省河北此前就已经作出尝试,即借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将过剩产能化为有效产能。

目前,河北钢铁集团已在国际产能合作领域有所突破。该集团利用旗下海外矿山南非PMC公司和南非市场的优势,已经正式启动了一个500万吨南非钢铁产业基地项目。

但并不是所有钢企都有海外合作基础。此前,国内钢企将更多精力放在获取更多铁矿石资源上,而如此大规模计划转移产能方面,大多数钢企突破并不多。

在邱跃成看来,目前国家层面推行的“一带一路”政策,可能为中国钢铁的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新的空间。“‘一带一路’政策将涉及中亚国家、东南亚国家乃至更远的非洲基础设施投资,国内企业可借此到国外新建或整合当地钢铁企业,输出国内的现有钢铁设备。”

他认为,在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政策层面也会有相应的退税、专项补助资金等方面的扶持。

专项资金支持

对于“走出去”的企业,如何做好政策保障,尤其是资金方面的保障最受关注。常务会议明确,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政策,立足长远支持一批重大项目。

此外,将按照市场原则,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支持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或债券募集资金,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为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提供合理的融资便利。

为解决企业“走出去”的资金难题,政府层面已作出多角度部署。

去年12月,国务院曾提出加大金融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其中提到简化境外上市、并购、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等核准手续;其次强调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作用,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等,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长期外汇资金支持;最后还提出要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稳步放开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服务企业“走出去”。

光明网解读:

中国装备“走出去”,给的是全方面服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

  主题为“全球新局势”的达沃斯论坛在上周结束。李克强总理在论坛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将创新对外投资的合作方式,中国的高铁、核电、航空、电信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对接当地的市场需求。乘风而破,御舟而行,中国装备“走出去”再获掷地有声的见证。

  从达沃斯论坛,到此次常务会议,时间跨度不过一周,李克强总理的工作议程却两次贯穿中国装备“走出去”的方方面面。其中,常务会议提到“开展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旨在让国内产业优化升级获得重要抓手。这种抓手的延伸,是能够利用全方面的服务,来对接相关国家建设和发展需求。

  行业内是有案例可循的。譬如中国高铁的“娘家”——中国南北车不仅有合作的可能,更有合并的新进展。两公司已在1月最后一周开启全球路演之旅。两家合计450亿元的新年首单足以傲视全球所有竞争对手。受惠于中国高铁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重大利好,这两家公司家公司已经雄踞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业的龙头。这种实力,更利于对国际客户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中国装备产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利用合作共赢来提升国际化、增强协同性和拓展多元化,不仅能够产生中国企业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更能够让相关国家获得一揽子的服务方案。本次常务会议,在提到大力开拓铁路、核电等重大装备国际市场时,就指出“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并通过国际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

  全方面服务,要的是真实力。去年12月底的欧亚之行,中国总理李克强与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共同为贝尔格莱德泽蒙-博尔察大桥竣工通车仪式剪彩。泽蒙-博尔察大桥被视为中国装备和基建企业向中东欧展示形象的第一张名片,它正是由中国提供贷款并主持设计和施工。这种供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覆盖了装备和工程的大部分产业链,它破除了以往外界认为中国企业只能接手于施工建设的下游环节的老印象。同时,更把“中国制造”的阵地前线延伸到了“中国创造”的方阵队伍中去。

  此次常务会议中提到,支持企业利用国内装备在境外建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线,实现产品、技术和合规标准“走出去”,以及巩固通信、电力、工程机械、船舶等成套设备出口。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中国装备不能满足于区域性、单兵式的老套路,而更应该偏向于整体性、系统性的“走出去”。要得就是全方面的服务,要得就是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对国际经贸合作的主流,更是中国装备新的增长极。基于此,本次常务会议也提到了完善支持政策和强化统筹配套等辅助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年底的亚欧之行,到今年达沃斯论坛,李克强总理在风尘仆仆地归国后,往往在接下来的常务会议都要谈到中国装备“走出去”。上次是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而这次是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内涵不断被更新,它也将成为中国友谊走出去的“升级版”。

中国青年网解读:

对“走出去”的中国装备三点期待

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之下,政策性的倡导中国装备更多“走出去”是很必要的。我国经济需要新的“增量”,传统型产业发展已饱受国家资源环境的制约,一些行业产业尤其是部分装备制造业已呈“过剩”状态,这都需要通过“走出去”来找到新的市场和突破口;国际上,很多国家需要中国这样的基础产业支持,需要中国装备的输入。这无疑给中国装备和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战略契机。由此观之,中央政府和相关政策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将进一步给中国装备“提速换档”,也是让中国装备释放出全新活力的一步好棋。

  “走出去”的中国装备、中国制造不乏其例。去年5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考察的亚的斯亚贝巴轻轨项目,就是中国装备“走出去”的一个例子,亚的斯亚贝巴城市轻轨项目是埃塞乃至东非地区第一条城市轻轨,也是中国公司在非洲承建的首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广东设计院在越南实施的EPC火电项目中,采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5%,同样是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又一个典型。此前,河北钢铁公司已经宣布,将会把500万吨的钢铁年产能(占其当前总产能11%)向海外转移至南非的一处生产设施,而这仅仅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新一步“走出去”战略的缩影。有权威估计,未来,乘着政策扶持的东风,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也会赢来世界上更多的订单。

  未来值得期待,但身为关注中国企业和中国装备“走出去”的中国公众,对中国装备“走出去”仍有“三点期待”。其一,一定要将中央好政策“用好,用活,用实”。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力开拓铁路核电等重大装备国际市场创新对外合作模式;以钢铁、有色、轻工等行业为重点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巩固通信、电力、工程机械等成套设备出口,支持企业采取境外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完善支持政策,用好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境外投资监管,防止恶性竞争”等六项扶持政策,项项政策都有利于“走出去”的中国装备更好的发挥优势和长处,“招招”政策举措直接提升了中国装备的国际竞争水平。中国装备要紧紧把握机遇,最大限度运用好金融、技术、用工、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要善于将政策的效果最大化,找寻到政策扶持的利好所在,不辜负中央政府、广大公众和市场的期待。

  其二,一定要打好竞争仗、打胜仗。政策有了,接下来可能更多的考验“走出去”的中国装备的竞争力了。能不能“走出去”、走的更好更稳,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企业就要善于打硬仗打翻身仗。要尽快提升整体竞争水平,尤其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水平,适应国际市场考验,学会国际市场规则,主动接受国际市场和新兴技术的冲击,运用好产业资源优势,善于掌握专利的武器等等,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其三,一定要“走”出中国“名片”。让“走出去”的中国装备成为中国品牌,要有国家荣誉感、公众责任感。“走出去”的中国装备是代表了国家和民族形象,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个体行为,因此,“走出去”的中国装备要坚守质量与诚信,坚守为商之德,坚守信誉与品牌价值,在获得多赢之时,展示中国的大国形象,让“走出去”的中国装备成为沟通世界、沟通有无的桥梁。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