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长:未批先建,已批未验,关键还是企业对环评审批的意识不到位!国务院新规:这这两类违法大幅提高处罚力度
发布时间:2017-10-21 来源:危险废物处置平台
浙江在线宁海10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朱斌)为切实提高宁海县企事业单位的污染防治技术水平,昨日,宁海县环保局召开2017年度环境保护服务企业季活动动员大会暨环保业务培训会。宁海县副县长应国邦、宁海县环保局局长章哲出席了本次会议。
宁海县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
在本次会议中,宁海县副县长应国邦从推进环评制度改革、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创新环境监管机制等多方面对做好服务经济发展工作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他强调,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学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的转变。
此次会议同时对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浙江期间,宁海县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宁海县环保局局长章哲告诉记者:“在督察组进驻浙江期间,中央督察组向我县移交了30批共79个信访件,我们累计出动780人次检查120家企业。经实地调查,74件属实,5件不属实,6件属于重复举报;责令企业整改71家,立案处罚70起。违反内容非常集中,80%为未批先建,20%属于已批但未验收,违反三同时制度。再细化分析,未批先建当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建成以来从来没有履行过环评审批手续。其他以前有过环评审批手续,但是近年来由于企业发展扩大或者转型变化,没有根据变化同步履行重新取得环评审批手续。”
“关键还是企业对环评审批的意识不到位。”章哲在会上对于这类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今年以来,宁海县环保局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最多跑一次”理念和目标,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审批制度改革,涉及县级环保部门的22个事项已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
会议现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今年开始,宁海县环保局积极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环评化繁为简、清理前置条件、规范中介机构、优化服务流程、取消了部分行政许可等五个方面的变化。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在严厉的法律法规下,促使政企互动,合作度过转型期,逐步形成政企联动的环保执法守法良好氛围。
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神,结合中央环保督查期间反映出来的环保问题,切实解决企业在项目申报、自主验收以及环保治理技术等方面的环境短板,宁海县环保局决定从10月份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环境保护服务企业季活动。
根据活动安排,从10月份起至12月31日,宁海县接下来将针对环境保护理念宣导、重点环境违法行为排摸、关键污染防治技术普及、企业申报项目监察规范等服务内容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治。此次会议后,宁海县环保局将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宣传环保的法律法规,介绍相关工作流程,传递有价值的环保政策信息、环保新技术及新设备信息等,以最诚恳的态度、最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加快建设美丽新宁海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浙江在线 朱斌
新《条例》对未批先建不再允许事后补办环评手续,且大幅度提升处罚金额!
相对于原《条例》,新修改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有四大亮点:
一是对违法处罚更严。对未批先建的处罚,不再允许事后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处罚金额调整为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的1%~5%;对环保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投入生产使用、在验收中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处罚,逾期不改的,加重罚款数额,提升至“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并增加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罚款5万元~20万元的规定,规定了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产或关闭等法律责任。明确规定将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开。新增了对技术评估机构违法收费的处罚,处以退还违法所得以及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二是监管覆盖更全。增加了初步设计、施工合同、施工建设中必须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投入生产或使用后需依法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等要求和处罚规定,监管范围覆盖项目建设全过程。对未落实环保对策措施、环保投资概算或未依法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处罚,规定了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是责任主体更明确。建设单位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虽然取消了验收行政许可,但并未取消验收这项工作。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必须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并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否则将受到相应处罚。未依法公开验收报告的,由环保部门责令公开,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四是执法监督更实。未批先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执法主体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核发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的环境保护部门改为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强化了监督执法的属地化原则,可避免环境保护部门对于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审批的项目无执法权的尴尬,提高了执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条例》赋予环境保护部门许多新的监管权力和手段,成为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利器。
2017中国医疗废物处置技术和设备创新发展论坛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医疗废物污染环境、传播疾病、威胁健康,危害很大,是《国家危险废物名录》46类危险废物中的首要废物。自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大规模爆发之后,我国高度重视医疗废物的管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技术规范。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以及危险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相关技术规范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技术政策和标准的颁布实施,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和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家相关标准的逐渐趋严,医疗废物焚烧设施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且目前我国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大多到了更新维护与改造阶段,设备老化、运行不稳定等问题较多。此外,我国医疗废物的产生量还在大幅提升,进一步加剧了医疗废物处置的压力,现有设施数量和布局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废物处置需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医疗废弃物产生量为182.43万吨,其中住院部门产生的废物量占全部医疗废物的83%。然而根据《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持证单位288个,核准处置规模达88.9万吨/年,全年实际经营规模为76.3万吨,仅为全国医疗废物产生量的41.8%。
医疗废弃物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量的增加,表明我国医疗废物处置行业存在很大机遇。据估算,2016年,我国医疗废弃物处置市场规模达65.13亿元,且仍保持较快发展态势。随着医疗服务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行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前景可期。在此背景下,构建医疗废物处置技术与设备的供需平台,对于医疗废物处置难题的解决、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以及我国医疗废物处置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为此,本着交流医疗废物最佳可行技术和设备,推广最佳环境实践,构建供需平台,共同促进我国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置的目的,无忧固废网联合权威机构于2017年11月3-5日在北京共同举办“2017中国医疗废物处置技术和设备创新发展论坛”。论坛将邀请参与国家医疗废物政策制订的权威专家对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进行讲解,并邀请从事医疗废物处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的国家重点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专家分享最佳可行技术和设备。欢迎医疗废物产生、处置单位和技术、设备研发及供应单位积极报名参加。
一、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7年11月4-5日(3日报到)
地点:北京
二、论坛主要议题
1. 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政策法规解读
2. 中国医疗废物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管理进展
3. 地方医疗废物可持续环境管理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4. 医疗废物处置经济政策、收费机制与运营模式
5. 医疗废物优化处置技术和管理模式
6. 医疗废物处置相关技术规范修订分析
7. 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特征污染物监测的技术要求
8. 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置工艺流程与设备操作
9. 医疗废物焚烧处置技术设备管理与维护
10.医疗废物处置企业安全与应急管理
11.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在线监测等相关设备选型及案例分析
12.医疗废物处置领域投融资机遇与挑战
三、典型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参观交流
北京润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台湾润泰集团及日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总投资额1390万美元。公司位于通州区永乐店镇三垡村东,占地约40亩。公司依托母公司日友环保高效的医废处置技术,结合北京医疗废物实际特性,投资1.1亿元建设两条回转窑医疗废物处置系统,年许可处置量为16425吨。
四、参加单位
1.从事医疗废物监管、经营、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等从业人员;
2.医疗废物处置技术研发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
3.医疗废物处置、收集、转运、在线检测等相关设备制造企业;
4.投融资机构。
五、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无忧固废网 中培国华(北京)企业管理中心
协办单位:北京润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六、企业服务
1.本次会议将遴选国内外优秀企业上台演讲(行业无不良记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设备,不少于2个成功案例且稳定运行),结合行业和技术发展趋势,展示最佳适用技术及设备。企业自愿申请(一个技术或设备只选择一家),详情咨询会务组。
2.为更好地搭建供需交流的平台,本次会议共设置20个左右的小展位,企业自愿申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设备),详情请咨询会务组。
3.本次会议还提供会刊彩页、赞助等服务,详情请咨询会务组。
联系人:靳燕云
电 话:17710648515
邮 箱:jinyanyun@51gufei.com
网 址:www.51gufei.com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