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成果】新型冠状病毒的现场即时快检技术

发布时间:2021-03-01   来源:北大科技成果

敬请关注

微信号:北大科技成果

P1项目简介

项目采用“自下而上”的器件制备工艺来构建石墨烯或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突破性地把冠状病毒抗体与抗原互作和核酸杂交作用转化为可监测的电学信号。该检测系统主要由可插拔式封装生物芯片和便携式电检测仪组成(如图所示),提供了一种有效、准确、高通量的新冠现场即时检测工具。 

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新型冠状病毒电检测流程图

P2应用范围

该检测系统是一种普适性的生物分子(包括核酸与蛋白分子等)检测方法,不仅针对新冠,而且对于现有其它病毒或将来遇到的新型病毒时,也能够快速投入检测。

P3项目阶段
通过核酸互补杂交或者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作用,能分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免疫检测,检测线分别低至0.1 fg/mL和1 fg/mL。通过临床样品检测评估了此方法,从多个新冠病人和正常人咽拭子中提取RNA直接用于核酸检测;同时也从多个新冠病人和正常人血清中提取抗体用于免疫检测。临床样品检测结果和基于聚合酶链反应的光学方法结果吻合,同时此方法拥有超快的检测速度(核酸检测10分钟,免疫检测5分钟)。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检测快速,也不需要集中送检,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不需要PCR扩增,可满足当前大量疑似患者、无症状感染者等精准排查诊断的检测需求,实现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有效控制。

P4知识产权
该成果已经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生物传感器及制备方法和病毒检测系统及方法”(专利号CN202010233584.2)。


P5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共同开发。


P6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
电子信箱:kjkfb@pku.edu.cn
项目编号:SWYY-2021-01


推荐阅读



单分子晶体管和分子诊断技术

一种适用于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的微流控芯片

一种新型片上微型电子源





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