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圆满成功!北京科技力量参与任务保障

发布时间:2022-04-18   来源:房山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历经6个月太空之旅后,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圆满结束太空“出差”,顺利返回并出舱,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在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实施过程中,也有多家北京单位参与了保障工作,为“中国航天梦”贡献了北京科技力量。


航天科工203所晶元器件满足任务稳定可靠要求


在此次任务,航天科工203所配套的一系列优质晶体元器件产品,再次稳定发挥,成功保障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

203所工作人员进行晶体元器件的装配工作
据了解,晶体元器件利用稳定的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和频率特性,在太空环境中保持稳定跳动,产生稳定频率信号,成为地面指挥人员监测和衡量飞行状态的重要参考指标,确保飞行状态全程可控。
航天科工203所是国内最早开始研制和生产晶体元器件的单位之一,在东方红系列卫星中就承担了中国航天的晶体元器件产品配套任务,是航天用晶体元器件的定点供应单位,也是宇航元器件PCS建设先进单位。

203所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全自动激光打标机

太空环境复杂,火箭和飞船在发射和飞行过程中温度变化大、机械冲击大,对配套晶体元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要求相当高。航天科工203所依托自有的环境试验平台,对每个上天的晶体元器件,都在其交付前进行了严苛的极限环境试验,确保产品足够稳定可靠以满足型号使用要求,力求空间站任务的万无一失。

航天科工203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203所将继续坚守初心,发扬航天精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技术攻关,严守质量红线,为中国航天提供具有更优性能指标的晶体元器件产品。


航天五院508所环帆伞保障航天员安全落地


降落伞产品是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关键产品,生产过程复杂,关键控制环节多,从加工、包装到装配均为手工操作。此次从天而降的“红白伞”则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制作而成。

“打开降落伞稳稳落地”是航天员“回家”的最后一道程序。在返回过程中,伞舱盖打开后,先拉出引导伞,再拉出减速伞。减速伞工作数秒以后会和返回舱分离,并拉出主伞,通过主伞,返回舱的落地速度会逐渐降低。

世界上最大环帆伞保障航天员安全落地。图/IC photo

据了解,此次护航神舟十三号的主伞面积达1200平方米,由1900多块伞衣拼接而成,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3个篮球场,拉直长度近70米,能够横跨足球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帆伞。

降落伞的加工是神舟飞船研制过程的关键一步。怎样在有限的空间里保证1200平方米主伞的所有尺寸精准到位是最让团队头疼的问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降落伞研制中心组长杨霞,主要负责神舟十三号降落伞工艺的编制,以及设计加工工艺流程、细化工序内容,制定生产阶段的产品质量保证控制措施,解决降落伞加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主伞”示意图

据她介绍,在产品复查环节,该团队成员要从降落伞生产的全流程复查产品每一个零部件加工的一致性状态,要保证 96 根径向带加工后的线迹松紧度一致,确保每一根径向带长度一致,确保产品质量万无一失。


北航团队助力黑障区返回舱搜索


在神舟飞船返回地球过程中,返回舱会经历一段“黑障区”。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团队,为在黑障区返回舱的搜索提供了相关技术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弘团队研制的多模光电探测装备,在此次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着陆过程承担了返回舱空中大视场观测及航天员地面搜索任务,在黑障区返回舱的搜索跟踪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北航学生组织集体观看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着陆直播
团队研发的多模目标光电探测装备,极大提升了我国返回舱光电探测装备的跟踪精度与速度,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返回着陆过程中的万无一失,被应用于神舟十二号等系列航天器的返回过程。

北航团队成员与神舟十二号返回舱的合影


中航智无人直升机参与载人飞船返回保障


在此次保障任务中,联合飞机集团旗下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智”)派出两个小队携四架无人直升机奔赴着陆场,参与载人飞船返回保障,受命担负落区巡逻、景象观测、电磁探测、返回舱搜索与回收工作。中航智所提供的保障,为搜救指挥部全面掌握着陆场态势情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完成神舟十三号返回保障任务,中航智无人直升机小队制定了多个方案,早在3月底就抵达了着陆场,反复演练,完成了前期勘场、任务预案、行动规划、应急准备等工作,确保零差错完成任务。

神舟十三号返回时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做好紧急搜寻工作。航天器返回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落点区域面积较大,需要多层级空地协同配合与演练,而无人直升机启动响应快、可昼夜持续工作、保障要求简便,能够与有人直升机形成良好的配合,在搜寻效率、应急响应方面实现能力补充,为确保随时前出执行航天员搜救任务做好一切准备。

中航智工作人员进行着陆前测试演练

根据指挥部调遣和基地指令,中航智无人直升机分队在4月15日提前到达任务点,进行联调联试、飞机暖车演练,与指挥大厅保持实时联通并传送画面信号,随后进行战备值班。

4月16日早上7点开始,在指定任务点行动。开展无人直升机系统与基地卫星通讯车进行数据对接,将控制车中光电吊舱画面经卫星通讯实时发送至指挥大厅。接着,根据指挥部指令,无人直升机热车待命,进入随时应急起飞状态。9时36分,接到指挥大厅通知,神舟十三号已按照预订轨道在上空过顶,9时58分,神十三返回舱落地任务圆满完成。

联合飞机董事长兼总裁田刚印表示:“能在航天工程中承担重要保障任务,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作为航空航天的一份子,中航智将再接再厉,为中国‘飞天梦’贡献力量”。


北京服装学院航天员地面保暖装置助力宇航员逐梦“星辰大海”


在每名航天员出舱后,工作人员都立即为他们穿上了“保暖服”。这身蓝色的装备叫做航天员地面保暖装置,兼具了展示国家形象的功能。航天员地面保暖装置的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贺阳教授为大家揭秘其中的设计细节,一起来了解。

贺阳介绍,“神十三”沿用了“神十一”的地面保暖装备。由于宇航员在轨驻留时间较久,落地后可能无法立即适应地球重力作用;且着陆地点的气候较寒冷,为保障航天员的身体健康,需要设计地面保暖装置。根据规定,地面保暖装置由睡袋与盖毯组成。睡袋会将穿着舱内宇航服的宇航员装入,盖毯则起到更加保暖、更多呵护的作用。为适应宇航员在扶手椅上自然弯曲的状态,睡袋被特意做成适形的弯曲样式;采用户外运动的专业面料,达到防风保暖效果。

依据东风着陆场的现场气温,“神十三”航天员出舱后只使用了睡袋。

地面保暖装置中睡袋和盖毯的色彩以中国航天员中心标志的色彩为标准,从明度、色相及彩度三个方面,考虑与航天中心视觉形象统一,形成可识别的色彩体系。采用盛唐花卉纹样,按传统四方连续的方式进行组合,在秩序中寻求变化,近看具有丰富的细节与美感,远观形成富有节奏与韵律的背景,有助于烘托中国航天员的英姿。具有盛世气象、中国气派的花卉纹样,传达喜庆亲切的气氛,让花团锦簇围绕祖国的航天英雄。

贺阳教授也是“神七”、“神九”和“天宫二号”任务宇航员睡袋纹样和舱内工作服色彩的设计师。从“神舟七号”开始她就为舱内睡袋设计图案和纹样。“当时运用了‘祥云飞天’的概念,睡袋上有各种云纹”贺阳说。由于睡袋会留在轨道舱无法回收利用,因此每次的睡袋都需要重新制作。

“飞天”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太空闪烁,助力宇航员逐梦“星辰大海”!


SPRING
END


源自:中关村论坛

北京市房山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以下简称:房山高企协)是在房山区科委指导下,于2018年4月经房山区民政局正式批准成立的社团法人。房山高企协作为房山区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房山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部署,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关村南部创新城建设的重要抓手。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