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进驻前就开始大范围的暗查暗访 准备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

发布时间:2022-07-06   来源:环保在线




2022年7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发布会。


整场发布会透露了6大重要信息:


01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分六批完成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部门和6家中央企业的督察。


02


第一轮督察和“回头看”整改方案中明确的整改任务完成率达95%,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整改任务完成率大约为半数,同时两轮督察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到目前为止完成整改28.5万件。


另外,在长江岸线整治方面,长江11个省(市)累计腾退了长江岸线457公里。


03


公开典型案例选择在内容方面有3个考虑要素:污染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涉及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的问题。


近期,生态环境部正在对督察整改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安排了督察局的同志分成若干组进行调研,对整改力度大、成效突出、人民群众认可的,将形成一些正面典型案例。


04


为了确保群众举报的生态环境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生态环境部坚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以及整改情况都进行公开,并且在督察中会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电话回访和现场回访,对后续工作进行;拉条挂账,保持压力。


05


关于整改不彻底、敷衍、虚假整改的,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做法。


①把整改的责任、流程、要求都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


②采取多种调度和盯办的方式进行督办;


③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


06


为什么中央环保督察进驻一个月就能发现地方怎么也发现不了的问题?


生态环境部回应:“发现问题是督察的首要职责,如果不能发现问题,督察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在实际操作中,环保督察往往都是瞄准方向去的,事先准备工作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半年的时间——开展大范围的暗查暗访、充分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红外成像等技术装备、在督察进驻前夕形成进驻工作手册(四五十页)等,督察组往往都是顶着压力发现问题。



回顾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


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这样的重要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这样的重点领域,6个央企,2个国务院部门,覆盖的范围不可谓不广,曝光的案例也充分起到了警示和威慑作用。


2015年首次亮相,2016年7月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全面启动,2018年5月和10月组织“回头看”,2019年7月启动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一晃眼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已经有8个年头了,常态化督察的“绿色风暴”扫清了众多沉疴旧疾。


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已经全部完成,未来的计划是1年时间进行“回头看”,本网将持续追踪最新进展。


E N D


 推荐 

←扫码进入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讲座

上海国际供热技术展览会

中国国际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峰会


国际固体废弃物峰会

←扫码进入

水处理化学品技术与应用

上华科技丨DTRO的技术应用


次氯酸发生器的优势与应用

焦化废水低碳处理技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