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喜获浙江省首批“无废城市”荣誉
发布时间:2022-07-09 来源:固废危废产业视角
今天,在杭州召开的全省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上传来喜讯:嘉兴获评浙江省首批“无废城市”。市委书记张兵代表嘉兴上台领取奖杯。
成绩的背后是全市生态环境部门的用心规划布局、系统推进、不懈进取。
“2017年,嘉兴针对自身情况分析,确立了‘三步走’系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基本基调,不断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步是针对嘉兴固废处置能力不足的现状补短板,第二步是锚定小微企业固废收集、监管难的问题除盲点,第三步是在工作推进中不断创新,拉长板、出亮点。
抓好重点精准“补”
嘉兴固废处置的重点,在于“五废”即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缺失。锚定突出问题,嘉兴迅速“以点带面”精准补齐固废处置短板。嘉兴于2017年在全省率先启动“五废共治”三年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80亿元建成46个固废处置项目。
走进平湖生态能源项目中央控制室,通过墙上悬挂的监控显示屏看到,一台八爪鱼似的机械手正有节奏地将成吨的生活垃圾投入高温焚化炉中……这是嘉兴建成的6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之一。2018年,6座全部建成后,嘉兴全市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7450吨/日,从2017年缺口1100吨/日到盈余2000吨/日。
生活垃圾是“五废”之一,为补齐“五废”处置短板,2020年底,嘉兴建成46个固废处置项目,新增固废处置能力587.7万吨/年、填埋能力86.2万吨,利用处置能力增加至2016年的3倍,实现生活垃圾、污泥处置不出县。这让嘉兴有了创建“无废城市”的底气和信心。
突破难点兜底“收”
小微产废企业的危废收集、处置、监管一直是全市固废处置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嘉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7个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统一收集平台(“禾小微”平台),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打通了危废收处“最后一公里”。
“禾小微”平台专注服务零散的小微产废企业,提供危废贮存、收集、转运、处置全流程的专业服务,打破了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自寻出路、分别转运”的传统模式,构建了“企业自主纳入、管家规范指导、多方合作协调、安全转移处置”的全过程危废处置新模式。目前,全市7个小微收集平台已累计签约服务企业4000多家,累计收集危废10000多吨。
嘉兴在全国首创的“禾小微”平台也赢得了小微产废企业好评。位于平湖的浙江汇诚通用印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受益的一家,公司主营包装彩印和广告印刷业务,产出的油墨、油墨罐、显影液都需要回收处置。公司负责人沈伟峰告诉记者:“ ‘禾小微’平台固废收集范围广,2020年我们就和平台签约。现在,只要一个电话,平台就会在一周内上门清运,并派专业人员上门指导分类,方便了我们也节省了仓库空间。”
为实现平台收运的全流程掌控,嘉兴创新开发嘉兴市危险废物智慧云平台,将全市产废企业信息(危废种类、产生量、转移去向、转移量)全部纳入云平台系统,既利于全市危险废物的统一管理,也便于生态环境部门的统一监管。
频出亮点创“无废”
重点抓好、难点突破后,嘉兴在出亮点上下功夫,将污泥、生活垃圾处置后的残渣、飞灰等进行资源化利用,攻破了固废处置的最后一道难题。
一般来说,危废焚烧处置后形成的残渣和生活垃圾焚烧后产生的飞灰因为没有处理路径,只能选择暂时填埋。而嘉兴的这家企业攻破了这一难题。浙江惠禾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处置项目,将危废焚烧处置后的残渣与飞灰综合再利用,制成用作建材的玻璃化产物,实现了行业内零的突破。
而这只是嘉兴突破难题、出亮点的一个侧面。为推进源头“减废”、全域“降废”、生活“无废”,嘉兴全力推进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创新建立生态环境问题发现“三大十招”工作机制, 开展“无废工厂” “无废校园” “无废工地”等“无废细胞”建设工作,组织生态探访进企业、进校园、进工地等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无废城市”的良好氛围。
如今,嘉兴还创新推动各工业园区、各集团公司向着“无废园区”“无废集团”目标迈进。嘉兴正努力让每一个人成为“无废城市”的创建者,让各企业各单位积极投入“无废”建设,推动“无废”建设的成果遍地开花。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治理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嘉兴将以此次荣誉为新的起点,继续完善固废收运体系,持续提升处置能力,探索形成具有嘉兴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和长效管理机制。
文字记者:姜晓丽
通讯员:黄妙妙
图片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编辑:姜晓丽
责编:张芬娟
读嘉•广场路1号
第一届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