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通知】中关村火花活动|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发布会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第二届科技成果推介会活动通知
发布时间:2022-07-22 来源:北大科技成果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北京大学医学部产业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办公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联合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定于2022年7月28日(周四)下午(13:30-16:00)共同举办中关村“火花”活动——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发布会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第二届科技成果推介会,届时将有6个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路演。
2022年7月28日(周四)13:30-16:00
腾讯会议
报名链接:https://jinshuju.net/f/Qejkps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产业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办公室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
(二)科技成果项目路演及交流
1. CAR-T和TCR-T技术平台构建及其临床应用
2. 人工智能辅助的蛋白组学生物标志物开发与临床应用分析系统
3. HER2亲和体诊疗一体化分子探针的制备与应用
4. 肿瘤热消融中保护周围结构的热敏材料注射液研发
5. 还原逝者生前声音并智能互动的系统
6. 细胞外囊泡微量蛋白液体活检指导胃癌免疫治疗
(三)政策宣讲
主题:关于打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堵点若干措施
(四)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
1、CAR-T和TCR-T技术平台构建及其临床应用——张超亭
项目简介:
自主研发的PD1/CD28嵌合体不仅可以解除PD1/PDL1介导的免疫抑制,而且增强CAR-T细胞治疗效果(CD19&PD1/CD28 CAR-T,专利号:2017112885118)。CD19&PD1/CD28 CAR-T细胞治疗15例难治复发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I期剂量爬坡临床试验证明,在3*10^6/kg剂量组,客观缓解率为88.9%,完全缓解率为77.8%,显著高于目前中国上市的两款CD19 CAR-T产品的临床疗效。本团队提出为多种实体瘤患者筛选个体化肿瘤特异TCR的方法(专利号:202210103753.X),该种根据T细胞免疫得分筛选肿瘤特异TCR的方法,比既往根据单个T细胞标志物的筛选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因此预计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团队简介:
陆哲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张超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细胞免疫治疗。朱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淋巴肿瘤内科,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淋巴瘤治疗。宋玉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淋巴肿瘤内科,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淋巴瘤治疗。吴楠,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胸部肿瘤外科,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胸部肿瘤治疗。熊宏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科,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胸部肿瘤治疗。
项目需求:
寻求受让方为生物医药方面的企业,合作方式为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等。2、人工智能辅助的蛋白组学生物标志物开发与临床应用分析系统——吴健民
项目简介:
近年来质谱技术迅速发展,可提供高精度的全基因组蛋白定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质谱技术的临床应用面临一个重要挑战,即无论采用无标记还是标记策略,部分蛋白在部分样本中缺乏有效的定量,限制了将其应用于与疾病相关的重要标志物蛋白(诊断、预后与疗效预测蛋白、免疫细胞标志蛋白等)的定量分析。本成果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和人工智能模型,开发了女娲(NUWA)算法与分析流程,可有效解决蛋白质组学中关键功能蛋白的定量缺失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利用蛋白质谱技术进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分析的应用方案,对肿瘤的分型和治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团队简介:
吴健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生物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信息部副主任。长期从事肿瘤领域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和基于临床队列的多组学大数据驱动的基础研究。团队结合生物计算与实验技术,在生物信息学软件开发方面发表了CVCDAP、PINA和WebLab等广受欢迎的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和分析平台,推动了肿瘤生物标志物的开发和应用。在肿瘤多组学研究方面专注于以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的临床队列和体外模型库为对象的多组学研究,发现了多个潜在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和靶向治疗靶点。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Nature Reviews Cancer、Nature Methods、Nature和Cell杂志。吴博士是北京市特聘专家,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加速临床肿瘤基因组学研究计划(ARGO)科学委员会成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专委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分子系统生物学专委会等多个国内外学术组织常委;以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Cancer Biology & Medicine等SCI杂志编委会成员。
项目需求:
寻求受让方为生物医药方面的企业,合作方式为技术转让、技术许可。3、HER2亲和体诊疗一体化分子探针的制备与应用——杨志
项目简介: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独立预后因子,已成为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诊疗的重要靶点。本项目开发和评价HER2靶向的PET显像分子探针,采用短半衰期核素68Ga和18F对HER2亲和体进行标记,得到分子探针(68Ga/Al18F-NOTA-HER2-BCH),可以靶向HER2阳性肿瘤显像,为HER2阳性肿瘤患者早期筛选、疗效评价、预后评估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测方法;显像成功检测出淋巴结、骨、肝、肺、脑等部位的转移病灶;为不宜进行活检的病灶HER2状态评估提供了可行性方法;HER2显像均不受抗HER2靶向治疗影响,可应用于靶向治疗中HER2状态的再评估。本项目将显像核素68Ga/18F替换为治疗核素177Lu/225Ac等,开发基于HER2亲和体的诊疗一体化分子探针,为HER2靶向治疗耐药的患者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团队简介:
杨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核医学系副主任、中国核学会放射性药物分会理事长、国家药监局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核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学影像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擅长肿瘤靶向放射性药物研究、开发、生物评价及临床应用转化。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科技成果转化3项。
项目需求:
寻求受让方为生物医药及核药等方面的企业,合作方式为技术转让、技术许可。4、肿瘤热消融中保护周围结构的热敏材料注射液研发——杨薇
项目简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敏材料在制备热消融中保护脏器周围结构注射液的应用,其是在哺乳动物腹腔实性脏器邻近被膜肿瘤热消融过程中,保护脏器周围结构,所述注射液材料在温度为0-4℃或10-22℃范围呈流动好的液体状态,而温度增加至34-37℃时由液相转变为无流动性的固相或半固相,可在注射部位停留。利用热敏材料制备注射液代替常规注射液体,进行腹腔注射,分离脏器与外周易热损伤的结构,可达到足够的保护厚度,使热消融更安全,克服了常规液体流动性大、在目标区域存留时间短、需要持续灌注等缺点。本发明的临床应用将大大提高邻近重要脏器等困难部位肿瘤热消融的安全性。
团队简介:
杨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超声引导下肝肿瘤消融治疗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以第一/责任作者发表SCI论文35篇,包括放射学TOP期刊《Radiology》(IF=29.147)发表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北美放射学会(RNSA)和世界肿瘤介入学术大会(WCIO)等国际顶级会议获奖4次;获得北京市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等3项人才资助。专利发明人杨薇教授所在团队是集医、教、研一体的国内知名超声诊疗中心和中国介入超声的发源地,为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常委单位、原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副主委单位;该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肝占位射频消融治疗术(1999年),治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团队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行业指南的制定和修订。
项目需求:
寻求受让方为生物医药等方面的企业,合作方式为技术转让、技术许可。项目简介:
面临亲人的离世,很多家属难以接受残酷的事实,感受到强烈的悲伤,甚至会出现抑郁,生存意志降低,增加死亡率。近年来,医疗机构逐渐开展电话或上门访视、辅助开展葬礼、心理咨询等哀伤辅导,但家属对亲人的思念依然会长期存在,亟需有效缓解哀思的技术。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变声技术用于还原逝者生前声音并智能互动的系统。通过个性化模拟逝者生前声音并通过AI学习制作成智能互动程序。让家属在思念逝者时,可与之进行互动,以纾解其思念和悲痛情绪,减轻不良情绪对身心影响。
团队简介:
张丽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护士长,硕士生导师,副主任护师,多个协会任理事及委员。从事临床工作13年,获课题5项,发表文章30余篇(含SCI 6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明专利2项,科技成果转化2项。沈琳,消化肿瘤内科主任,I期临床病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牵头参与消化道肿瘤大量国际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牵头编写多个亚洲/中国消化肿瘤治疗指南;国际首次建立消化道大样本人源移植瘤模型队列;国内率先建立消化道肿瘤基因分型检测平台。主持课题5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培养研究生70余人。授权发明专利5项,科技成果转化2项;国仁秀,消化肿瘤内科主管护师,临床护理工作23年,擅长姑息护理,居丧辅导,发表文章10余篇,实用新型专利2项。
项目需求:
寻求受让方为人工智能方面的企业,合作方式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6、细胞外囊泡微量蛋白液体活检指导胃癌免疫治疗——章程
项目简介:
胃癌免疫治疗仍然存在有效率受限、获益人群不明、疗效标志物欠缺、耐药频发等问题,迫切需要甄别获益人群、指导患者用药、动态监测疗效。细胞外囊泡(EVs)中含有大量反映微环境特征的蛋白,具有可观丰度的同时能够承受长时间保存,有望成为新型液体活检的对象。本项目自主研发设计了一种EV微量蛋白捕获和定量芯片(EV expression array),在112例免疫治疗胃癌患者(72例回顾性检测,40例前瞻性临床试验)的10μL量级别血浆中对42个靶向治疗和免疫微环境相关蛋白进行特异性定量,建立了基于四个EV蛋白(ARG1/CD3/PD-L1/PD-L2)的联合诊断标志物EV-score,可有效预测胃癌免疫治疗疗效并监测治疗过程中的疾病进展,远优于MSI/CPS/EBV等标志物。该成果有望推广到多种肿瘤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团队简介:
沈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我国消化道肿瘤临床与转化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学者,国家卫健委胃/肠癌诊疗规范制定专家组组长/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CACA)和CSCO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首届主委、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主委。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等50余项课题,在Nature/BMJ/Nature Medicine/JCO/Lancet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200余篇论文。章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相关转化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课题,近年来发表20篇SCI论文,获国家专利2项。
项目需求:
寻求受让方为生物医药等方面的企业,合作方式为技术开发。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杨老师,13810355062
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李老师,1800133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