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大地》连载17——大地上的异乡客? 中国设计研究的地气与底气 (3)

发布时间:2014-12-11   来源: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

这就是我所谓的“微观设计学”,“学”字并非代表一个学科,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而这种研究方法被我视为面对中国设计问题的一种务实态度,它试图找到中国当代设计的真实状况,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在这篇针对中国设计“土壤”的文章中, 我将仍然从设计的微观现象出发,对这片大地上的“裂缝”进行一次粗率的扫描,也算是对那些零散研究的一次总结。

一、农村与城市

现在有个很流行的词,叫“凤凰男”。指的是从农村中走出来考上大学,然后在城里找到不错的工作, 甚至与城里女孩结婚的男性。这个具有一定歧视色彩的词语具有“麻雀变凤凰”的含义。没有哪个词语比它更能展现出当代“农村”与“城市”生活之间的割裂了!这种裂缝虽然你看不到,但是却大到无法弥补, 只能用“变”才能实现转换——即便“变”了,仍然是一个怪胎,一个要带着标签生活一辈子的人。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中国的社会是“差序格局”, 从城市到农村在生活上具有着连续性。然而这种连续性在今天被“裂缝”所掩盖了。这造成的结果,表面上看是生活质量的差别,背后则体现出设计力量的缺失。

在农村的传统物体系中,除了一小部分农具之外, 大部分人的日常用品已经与农业时代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一些传统器具的装饰语汇与价值取向也都发生了变化,各种新兴的电子产品与日常用品从城市生活中垂直进入农村。与此同时在广大农村,在此垂直体系之外,还产生了一个平行体系。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和城市的大部分产品十分类似,但其实是一种低规格的,即由普通大众商品中的低端系列、“山寨”与假冒伪劣产品混合组成的一个消费链。作为一个与城市消费系统平行的体系,它看起来是如此的似曾相识,仔细观察却有许多不同。站在一个县城的商业街向四周望去,你会发现与城市商场广告里遍布的国内外一线明星代言人不同,农村消费品的代言明星往往是二三线的,甚至是完全过气的。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不同市场的消费能力不同,所以是十分正常的经济学现象。然而,在经济学者眼中十分普通的事情恰恰是设计学所纠结的。如果让经济学家来搞设计学,两句话就结束了,但设计学研究总惦记着在经济学的现象中找到审美力量可以发力的角落。

(未完*待续)


【内容分享】

点击右上角将本文分享给朋友

【往期内容】

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