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大地》连载17——大地上的异乡客? 中国设计研究的地气与底气 (2)
发布时间:2014-12-09 来源: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
这就是为何在西方精英设计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设计师以及逐渐成熟的高端设计品牌,但却仍然感到设计的土壤不佳、设计的收成不好的原因。在一部分文化精英的带动下,来自西方(包括日本)的设计经验与方法被中国设计界所吸收,中产阶级的设计消费群体创建了自己的品位生活。但是当我们把视线聚焦向中国大地的日常生活时,我们看到的是巨大的断裂。这种断裂与金钱无关!它甚至也与“趣味”——这一不负责任的词语无关!它是日常生活的断裂,是大地与主人的断裂!
在这种语境下,我只能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微观的设计研究角度,去揭示这种断裂、去展示这种断裂。也许我测不出其内部撕裂的程度与数值,但至少能从伤口中一窥其惨烈,从痕迹中还原其发生的场景,从现场中思考其可能的未来。因此,从2011 年末那篇鞭策自我的文章开始,我通过下面几篇文章做初步的摸索:《中国为什么那么红?》(《艺术设计研究》,2012 第1 期)一文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色彩自我认定是如何形成并被固化的,以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原因;《风格:设计师的取款机》(《艺术与设计》, 2012 年第1 期)一文追问了在中国日常生活中家庭装修风格背后的大众审美认知与设计陷阱,尤其是分析了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装饰价值取向;《一个小区的死与生:小区改造中设计权利问题的思考》(《艺术与设计》,2012 年第7 期)一文从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一次围绕小区改造的权利讨论出发,观察一个由西方人所设计的中国小区是如何在中国消费者手中解体又被重组的;《超市狂想曲》(《艺术与设计》,2012 年第10 期)一文将一间普通的中国超市卖场——一片中国大众消费的海洋——作为研究对象,把潜藏在商品包装背后的社会与文化含义摊开,思考与大众日常消费生活相关的设计价值问题。经过这些初步的思考,从2013 年初,开始以“中国物体系”为题,在《新平面》上设置专栏,用更加灵活的非学术文体,去触摸那些伤口的痛处,放大日常生活的原貌,寻找让其无法结痂的病菌。
然而这样的研究方式看起来却是十分“零散的” 与“感性的”。国内设计研究者在面对一种理论研究的范式时,常常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你的理论体系是什么?二是你的研究对实践有什么价值?这真的是两个极端。一方面刻意地追求自身理论研究的完整性以至于忽视了内容,另一方面强调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以至于抹杀了不同类型理论研究之间的差异性。中国设计所面对的对象可能是最为复杂的。因此在能全面感知中国设计的细微表情之前,很难有自信去解读其中的微妙含义,更不要说把这些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文化认知转化为所谓的理论体系。我所想做的事情,如同立体主义的绘画,力图发现中国设计不同的截面,寻找现实“褶皱”中掩藏的真实,将其逐渐地拼贴起来,完成一幅活色生香的中国设计的画面。这幅画面必然是与中国社会生活的画面相重合的,如同在赛璐珞上对底层图形进行的描摹。
【内容分享】
点击右上角→将本文分享给朋友
【往期内容】
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