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想与城市的未来(上)

发布时间:2014-10-16   来源: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


周 博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


[ 摘要]

中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而带来的住房短缺,以及新增城市人口与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给当代中国的建筑和设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认为,城市化设计的核心不是“美化城市”,而是“人的真实需求”,尤其是新增城市人口在“落脚城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需求”。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居住问题。在漫长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定会伴随着巨大的城市空间变革、人群关系调整和环境的协调适应。如何在这个变革中,在保存以往合理之处的同时,开拓新的栖居可能,是很重要的,这需要建筑师、城市规划专家和设计师协力思考。他们作为一个能与多学科共事、具备跨学科思维并能够与政府、社会学家、环保专家进行积极互动的人群,作为未来城市“蓝图”的设计者或专家成员,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

“在生活面前,有些人不能无动于衷;相反,他们是生活的积极参与者。”[1]

——勒•柯布西耶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2 年至2011 年, 中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 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 万人,2011 年的城镇人口比2002年增加了近1 亿9 千万。以这个数字为基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称,在未来二十年,中国每年将有2000 万农民向市民转变,也就是说,约有4—5 亿农民在未来的二十年要变成城市居民。[2] 毫无疑问,中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这个过程将对中国当代的国土资源、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系统、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构成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在这个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我想,有个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即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智慧模式,一种被认为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问题提供解决之道的方式与策略,建筑设计能有何种作为?

《圣经》里说“太阳底下无新事”,的确,当今中国的建筑师所面对的复杂现象和问题,历史上并非从未出现过。尤其是导致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欧洲社会动荡的住宅恐慌问题,今天在中国似乎又在重演。当时,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1872)和现代设计的先驱、社会主义者威廉•莫里斯在《乌有乡消息》(1891)里给出的答案都是“革命”,然而即使革命成功也解决不了迅速增长的无产阶级和城市贫民的住房问题。后来以埃比尼泽•霍华德、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汉斯•梅耶等为代表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们则提出了有卫星城的“田园城市”和能够大批量廉价建造的单元宅楼的概念,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欧洲城市住宅短缺的问题。有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这些设计思考。[3] 比如, 20 世纪30 年代的瑞典,现代主义平民住宅设计中所蕴含的那种社会关怀与瑞典社会民主党“人民之家”的概念一拍即合,社会民主党结合现代平民住宅设计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种社会性的住宅供应政策,这成为帮助其在1932 年获得权力,并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执政生涯的一个关键举措。[4]

这种民主主义的设计原则也逐渐成为北欧设计思想的核心。

(未完待续……)


【内容分享】

点击右上角将本文分享给朋友

【往期内容】

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