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大地》连载9——民族文化的重构与再生

发布时间:2014-09-28   来源: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

民族文化的重构与再生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校地合作民族文化创意设计系列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陈劲松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发展同质化的背景下,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其民族文化极可能沦为弱势生态文化,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经济浪潮中被边缘化、空壳化直至快速消亡。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推动高等教育设计文化健康繁衍的同时,着力兼顾传承富有生命力的民族艺术活态样本,并以此为基础重构与再生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民族文化产品,用民族文化中孕育的智慧精神与血脉滋润可持续性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生态环境。

因工作及个人兴趣的使然,二十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在云南的田间地头、民族村寨行走,也因个人兴趣,游历了国内许多城市及多个国家与地区,这对于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个人而言可谓是幸运的,但有了对比后发现最幸福的是生活在多元民族文化与丰富自然景象共生的七彩云南。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感受自然、感悟人生、领悟民族文化中的超然智慧,明晰了生命的价值意义。

2009 6 5 日是地球环境日,法国导演扬恩• 亚瑟耗用十五年时间筹制的纪录片《家园》在全球同步上映。该片以无可挑剔的视觉语言,以极具震撼力的时事给人类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下生态环境恶化的警示。《家园》中倡导的“责任、智慧、节制的生活”特别让人感动。更有意义的是影片告知我们,重要的不是已经消失的而是我们依然拥有的……我们都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还在等待什么?

的确,我们依托目前还拥有的,可以改变,而且必须有责任地去改变。设计教育行业同样如此,我们需要重塑有责任感的设计教育价值观——一种不乏创造力却更负责、更智慧的设计教育,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设计教育。

设计教育同质化与时代对多元文化需求的矛盾

设计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健康、美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师是实践者,需要搭建链接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桥梁,以此产生服务设计的价值与影响。但现实是设计师过多扮演了社会中实现商品经济价值的部分,忽略与弱视了对文化传承及社会责任的担当。当然把这一责任的缺位仅追究于设计师是不客观的,因为我们的设计教育体系里缺失了这一课。

近十年中国设计类高等教育步入快速膨胀期,从1984年全国不足20 所工艺美术类高校院系(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前身),到目前的近2000 所高校设置有设计类专业,每年数十万设计类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在看似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设计教育同质化,教学手段单一,专业定位相似,缺乏专业特色和服务社会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等问题快速凸显。2012 年艺术设计专业因就业签约率不高被列入上海市的就业预警专业名单。面对设计类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关注特色、探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举措成为各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个人从孩子的时候开始,一直到生命的结束, 他会不停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否则他就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身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对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我们也应该回答这样的问题。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中,如何使得我们的设计产品具有社会需求又有自身文化的特色品质;如何设计创意既有时代生活品位,又有传统文脉,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共生的设计产品,已成为当代设计师不可回避的责任了。

设计教育是问题的源头。如何改变,如何定位, 如何承接自己民族的文脉,如何担当社会责任,这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少数民族文化的弱势影响与多元智慧的价值矛盾

就高新技术产业及经济指标等方面看,云南往往位居全国末端,但在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的活态样本上又是多姿多彩的,云南丰富的自然环境造就物种的多样性,孕育多彩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族群、审美情趣、生产力、造物思想等方面的差异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多元的民族文化活态样本给世界呈现了五彩斑斓的民族艺术。

用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指标去审视考量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它或许是小众的、非先进性的,但是其存在的多元性价值以及基于生态环境的生存哲学和审美观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人类文明最朴实、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当我们的经济生活越接近高度物质技术化的时候,我们就更需要生命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来维系人类精神的活化。

就时代发展而言,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让世界瞩目,不幸的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遗失得太多,生态环境被破坏得太多。对物质与金钱过度追求让我们的躯体患上了文化的“败血症”,透支了子孙后代还应该享受的生态环境。

明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 江南千条 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 的预言, 今天看来是一句充满玄机的睿智话语。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发展同质化的背景下,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其民族文化极可能沦为一种弱势生态文化,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经济浪潮中被边缘化、空壳化直至快速消亡。

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并存的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凝练设计教育特色优势是什么推动着时代和教育的改变?如果我们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看,就能避免窘迫、急功近利的矛盾。

目前社会对具备高综合素养的设计人才需求是迫切的,同时对于设计方向的人才培养也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国内高校设计专业都在探索特色化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举措,但在实现设计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仍然是空白点和难点。

2004 年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青年教师不满足于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仅仅依靠指导教师个人有限的设计创作经验给出的虚拟课题与教学指导的普遍现状,率先打破已成惯性的选题状态,对视觉传达方向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以“发现云南腾冲”为肇始,从田野到选题再到破题进行尝试。没有想到的是,在校内一个仅二十余人的小型主题毕业设计成果展吸引了不同目光的关注,而且发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的设计创意需求竟是迫切的,让我们的师生始料不及的是毕业设计可以直接服务区域文化及产业经济的发展。赞誉与否定往往同时存在,在许多质疑声中,全面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拉开序幕。2005 年我院设计类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毕业班同学同赴云南大理历史文化名镇喜州,用脚步触及白族村寨及各种有特质的文化角落,实地勘测、访谈、笔录、求证,用田野调研的多维手段汲取其历史、建筑、服饰、工艺、民俗与宗教等方面留存的文化精髓,以专业视角发现当下社会所忽略的审美价值与文化精神内涵。毕业设计成果展得到大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同,受邀赴大理展览,接受公众的检验,好评如潮。

2006“创意富民”、2007“创意香格里拉•峨山”、2008“创意石林”、2009“创意鹤庆”、 2010“创意瑞丽”、 2011“创意个旧”、 2012“创意寻甸”……每年确定一个云南省特色文化县市,与政府、企业、社会之间进行有机的联系协作,历时十年的校地合作创意活动逐渐由纯粹的教学活动——毕业设计转型为以设计专业视野彰显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凸显高等教育在创意产业方面对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推动力,成为云南省设计专业服务社会特色教学活动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云南省科学发展观的优秀案例。

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同类艺术设计专业院系的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和区域环境等因素,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挥艺术院校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积极探索把民族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课程实践体系,以此促进设计人才的培养,这是有活力、有可持续性发展潜质的服务设计的特色体现。中央美院的许平教授对此给予较高的评价,“基于大地的设计实践活动”。

“校地合作民族文化创意设计系列活动”的国际化探索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深入实践“政产学研用” 教学改革模式,以民族文化传承为核心,以校地合作为基础,用特色教学改革为手段,在传承民族文化、带动企业发展、帮助地方文化产品转型及自我科研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广大认可。站在人才培养的角度上看,“校地合作民族文化创意设计系列活动”切实将区域特色的文化、自然资源优势与设计创意方法有机结合,在传承特色民族文化的同时,打开一条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之路。

2013 年,校地合作民族文化创意设计活动得到云南省委宣传部及省文产办主要领导的关注及较高评价,经过研究探讨确定了2013 年开展“创意云南”活动。活动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办,云南艺术学院承办。从这个意义上讲,“2013 创意云南”是我院在该活动模式上的整体升级,活动立足于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多彩的民族文化优势,用设计艺术的专业视角为“美丽云南”创意,并展示新的文化产品画卷。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应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面对七彩云南的迷人优势,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泰国布拉法大学不约而同地加入到我们“创意云南”的活动阵营,让我们在传递云南多彩资源画卷的魅力之时也学习和借鉴不同国度的设计方法与思维模式。

2013 创意云南”采用“1+4”的合作模式进行创意设计和展览策划,以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主体,协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文化和政策研究所及三所国外大学的相关设计专业开展创意活动。中外师生对七彩云南展开了联合调研工作,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设计思考、不同的表现载体形成了多彩的设计文化产品。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学生以云南彝族花腰村寨为文化载体的建筑设计因此获得近期英国皇家建筑设计银奖。2013 9 月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近7000 平米的展览空间展示了以“美丽云南”为主题的中外不同院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教学方法交织汇合产生富有生命力、多元化、具国际化视野的创意作品,对云南文化创意产业引发新的推动力。

设计创意可以推进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又能促进设计创意的有序发展。作为培养艺术创意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必须走出象牙塔,主动承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责任义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相结合,才会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无穷的生命力。

十年民族文化创意活动的总结思考

面对城市同质化、经济同质化、文化同质化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受到的关注对于经济的强势发展势头而言,其传承发展完全是弱势的、乏力的,其消亡的速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基本一致。然而,对“香格里拉”理想家园的不断寻找,又体现出人类对“和谐、自然、发展”的高度理性人文主题的普遍认同。

作为区域性地方高校的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凸显特色化办学的指导思路下,设计类各专业立足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多民族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后,以设计艺术语言活态诠释多元的民族文化,以设计创意手段不断重构并再生民族文化,以此凝练地方高校设计教育特色化和优化区域资源,在设计人才培养的路径中兼顾民族文化的健康繁衍。2004 年以“发现腾冲”为肇始到2013 年的“创意云南”,历时十年的校地合作创意活动,我院师生用脚步触及云南有特质的自然及人文角落,用田野调研的务实手段汲取其有价值的精神文脉,用民族文化中孕育的智慧精神与血脉滋润并创作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设计作品。着力兼顾传承富有生命力的民族艺术活态样本,并以此为基础重构与再生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民族文化产品。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在与丰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民族村寨里行走、调研,让我们感知生活与美的真正含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民族文化的熏陶,学生们在对民族文化的体验、调研、认知的自主活动中,与自己设计创意的专业素养有机融合,自由地展示着自己的创意,让以民族文化为内涵的作品呈现出斑斓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个性色彩。


【内容分享】

点击右上角将本文分享给朋友

【往期内容】

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推送